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记随感 |
11月20日12:45,我乘坐的到福州的MF8542航班已经从虹桥机场起飞。看着舷窗外沥沥的蒙蒙细雨,似乎预示着这次霞浦之行必然会有遗憾,但我仍然执着地编织着去霞浦滩涂追逐如诗如画般的美丽光影的美梦。
尽管喜欢摄影的朋友常常提起福建霞浦滩涂、养殖地是摄影的好地方,但真正让我对霞浦有直观震撼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9月出版的”中国最后的稀世世界”专辑,其中由霞浦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何兴水摄影并撰写的《霞浦: 中国最美的滩涂》把我深深打动,那三张“滩涂墨韵”“滩涂流银”“水墨蛎乡”似乎黑白而充满光影流线的摄影作品,那犹如海市蜃楼的海上养殖房,那晒网、讨滩的风情摄影,把我深深吸引。
下午14:30,福建安排接我的丰田车已经在福州到霞浦的同三高速公路上飞驶。我们不断地跟霞浦海峡摄影新干线的郑德雄先生频频联系,他是霞浦滩涂风光摄影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就象是吴朱康造就了歙县石潭油菜摄影一样,正是郑德雄推出了霞浦滩涂摄影。郑德雄的一幅“我心中的海”作品获得全国摄影金奖,更让霞浦光影闻名世界。在“海峡摄影新干线”网站上,他所描写的霞浦四季的潮汐变化、天光云影、原生态的海事活动,让美丽的滩涂瞬间迥异奇妙无比,那满滩竿影、海上家园、以及那曲折蜿蜒的海岸线形成独特的景观。郑德雄述说“霞浦永远不会令你失望”的理由是:霞浦的每个季节都有拍摄的题材和特点,二三月捡蛏苗、捞鱼苗;四月到六月海带收成;五月到七月种挂蛎;九月开始到次年一月种植紫菜;夏天台风、阴天细雨,都会有许多光影变化,值得一拍。在他的蛊惑下,尽管飞驶的车前窗上仍然时有细雨飘下,我仍然充满期望地向那逐影梦乡飞驶。
到达霞浦晨曦大酒店已是傍晚5:30,郑德雄海峡摄影新干线派出的导摄小侯——一个甜美的霞浦小妹已经在酒店大堂恭候。尽管没有下雨,那阴天的黄昏已明显渐暗,但我对我那佳能1Ds分辨力的自信还是执意要先去海边感受一下。我们来到北岐海岸边的制高点上,放眼望去,即被霞浦滩涂的壮观所震撼:霞浦是一个东冲半岛,整个海岸象一个少女袅袅娜娜向大海深处走去,她那裙沿形成了长达400多公里弯曲多姿的海岸滩涂,内海面的呈湖泊状的女性静美,外海面的象大海样的男性壮观。我们所在的北岐海岸,为霞浦内海滩涂,海潮刚开始慢慢涨起,裸露的滩涂水光粼粼,远处的山峰在黄昏下若隐若现,褐色的滩涂上,正是紫菜飘香季节的竹竿、紫菜网格,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丹青。我一边不断地按动快门,一边思忖着:这阴天黄昏的紫菜滩涂,应该黑白光影处理,才能达到如墨韵般的艺术效果。随着天色迅速变暗,我只能泱泱而归,但更激起对明晨滩涂摄影的期望。
凌晨5:40,我已背好摄影包、拿着三脚架,早早在酒店大堂等着。数十分钟后,其他伙伴和导摄小侯才到。我们再次来到北岐的摄影制高点,可以俯视海湾滩涂,东方天际已露出鱼肚白,潮水正好退尽,紫菜排列成各种图案。更为有趣的是滩涂以松软的沙质为主,每一次潮汐冲刷都会形成一种新的图案,在不同光线折射下,会形成变化万千的图案。我不断地更换着镜头、试着改变白平衡的K值、以大光圈高调处理各种小品,把那滩涂上如木刻般的虎斑、沟堑,尽可能地搜索着养殖人、小船、礁石等点缀,在没有阳光的阴天,竭力地将那美丽光影色彩表现,以圆自己追逐光影的美梦。
在小侯姑娘的引导下,随后来到沙塘外海边,那一望无际的滩涂上,潮汐退去后留下的各种线条,加上渔民海耕留下的围网、木船,形成了摄影人眼中的点、线、面,加上绿洲和岸边的彩色石屋,形成一个个如调色板般的色彩块。这里,让我更深地了体验了霞浦的“线”“块”“水”“滩”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语言。
早饭后,我们驱车来到盐田的渔村,那是一种十分原生态的渔村。岸边很多破旧的渔船上,牡蛎成堆,海风吹来带着明显的腥味。水边的小船、剥蛎的阿嬷、织网的阿公,使我稍有收获,但因为阴雨天气,没有更多的渔民勤作的摄影创作机遇。
中午时分,我已离开霞浦踏上归途。尽管时间仓促和天公不作美,使我留下许多遗憾,但霞浦滩涂追逐美丽光影的历程,使我感到异常兴奋、充实和满足。我憧憬着我将再次踏上霞浦滩涂的未来:当日出霞光和夕阳洒满时那天地流光溢彩的美景;那月光下静海粼粼的银色;那红日喷薄而出时的金色滩涂;那彩色木屋在海上如海市蜃楼样的美图;那一幅幅生动的渔民海耕劳作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