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5月份的新书,是一个系列,叫做《周末与爱丽丝聊天》
先出三本:《米兰的秘密花园》——
礼貌礼仪篇
《跳舞的小星星》 —— 家庭亲情篇
《黑头发的朱丽叶》—— 友情爱情篇
大概在5月底可以进书店。也可以直接向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购买。
其余两本在明年年初出版。
5月28日在哈尔滨全国书市举行首发式,欢迎亲友团到场。
(下面是《米兰的秘密花园》的后记
)
德国电视台有一个新书介绍栏目。主持人总是站在一个大垃圾箱和一堆最新出版并且名列排行榜的书籍中间。他对每一本新书进行简短明快的点评。点评完以后,这本
书面临两个出路,或者是立刻扔进垃圾箱,表示没有任何阅读价值。或者被放在桌子上,表示可以一读。独立特行,毫不留情。名列榜首的书籍,也经常被扔进垃圾
箱里。主持人说得好,人生苦短,读书的时间更加宝贵。要用宝贵的时间去读最有价值的书。
每当主持人把一本书扔进垃圾箱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小小的震动。因为我相信,那本书的作者和编者一定是确实有话对这个世界说,并且他们一定经历了认真和慎重的思考。可见,一个好的愿望并不一定能写出一本好书。
在我构想《周末和爱丽丝聊天》这一系列的时候,我用很多时候来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书?我有没有必要写这样的书?我的书印出来以后,有没有可能被我的小读者和他们的父母放在他们的床头或桌上?
我对自己的答复是肯定的。
在这个系列里,我不打算写轻松幽默的校园生活——有很多年轻的,有才气,有生活的作家比我写得更好。我也不打算以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以诗意和哲理来告
诉孩子人生的道理——我们的时代已经远远告别了宁静恬淡和思考,我们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我也不打算描写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苦闷——那些成长中的孩子们一
定比我更有体会,更有感想。
我写的是:对话。
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小女孩米兰,和一个德国老人爱丽丝的对话。这是孩子和老人的对话,文化和文化的对话,也是东方和西方的对话。
在这本书里,她们聊天的话题并不重大,都是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怎么跟人交谈,怎么在人群中吸引别人的注意,怎么去别人家做客,怎么对待客人,怎么给别人送礼
物,送什么礼物,怎么在名品店买东西,甚至包括敲门的方式,坐的姿势,说话的语气和餐具的使用,等等,等等。总之,一句话,怎么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让这
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美好,变得温馨,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中国的习俗和西方的习俗,有时候相似,有时候格格不入。所以当东风相遇西风的时候,米兰和爱丽丝的对话就会产生有趣的冲突。
米兰和爱丽丝的对话也是海阔天空。从中国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到荷马史诗里的待客之道,从蒙泰古的花语到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从法国哲学家卢梭的社交准
则到德国礼仪奠基人柯尼格的社交必读。很多内容在中国教育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却是一个人生活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装备。有了它,才能确保一个人走得顺
利,走得遥远。
爱丽丝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在我像米兰那么大的时候,我经常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美丽智慧的女性,她不是妈妈,不是老师,也不是姐姐,但她是这三者的合一。她温柔友爱地为我解答人生的一切问题。可是,在我的童年里,我没有遇到这样的女性。
二十年以前,当我去到德国生活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母亲和一个成熟的女性。我本来以为我是了解欧洲的。我在大学学过欧洲文学,学过西方美术和音乐。四年大学
生活,有三年跟欧洲的留学生合住在一起。但面对扑面而来的欧洲文化和礼仪,我突然又一次感觉到我的不成熟。庆幸的是,我遇到过很多像爱丽丝一样出色的女
性,是她们在各种社交的场合对我进行指点,从举止,谈吐到服饰,让我一点一点找回了自信。我想,每一个成长中的人,都需要这样一个爱丽丝。
在中国父母们的眼中,有两件事情最重要: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在西方父母的眼中,却有一件事情远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那就是:与人相处,与家人,与
同学和朋友,与那些你偶然相遇的陌生人。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因为一个人不只是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家庭,他还属于社会。他生活的价值,他生活的意义,
都是与社会不可分隔的。只有当一个人走出校门和家门以后,他才会明白,他一生中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而是他待人处世的方式。
在巴黎,伦敦,或者是法兰克福的机场上,经常能遇到很多穿着时髦,英文流利的亚洲年轻人。我几乎可以在第一眼就把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和港台,日本的年轻人区别
开来。简单地说,当我走进机舱,找到自己的座位时,我的邻座如果是个来自日本,来自港台的年轻人,他会向我微笑,对我说一声哈罗。然后我们会简单地交谈几
句。这是最基本的社交常识。
而如果我的邻座是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他一定面无表情地看着我。记得有一次在国际长途上,我的邻座是一个中国女孩子。她早早地坐在自己靠窗的座位。当我在她
身边坐下的时候,我对她笑了笑。她以木然的表情回报我。在飞行的过程中,当她想离开座位的时候,她就无声无息地站起来,等我站起来让她出去。不管进来还是
出去,她永远没有说过一声谢谢。我相信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子。只是,她受过的教育不一样。其实礼仪礼貌只是一种游戏规则。如果她在中国生活,她可以坚守自
己的规则。但既然走出了国门,那就应该遵守这个世界上已经约定的规则。我们中国的孩子可以非常优秀,但他们暂时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套规则。
其实微笑和道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离开父母,走出家门以后,他应该明白,他已经不再是他那个小世界的中心。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跟他同样重要,同样宝贵,同样值得尊重。他应该学会尊重每个跟自己相遇的人,关注他们的感受,让别人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愉快和轻松。
世界是一面镜子,当一个人对它微笑的时候,它也以微笑相报。
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眼前始终出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聪明好学,他们健康活泼,他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小小的心里隐藏着梦想,隐藏着一个
辽阔的世界。他们的身后站立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年轻的爸爸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自尊自信,热情开放,优秀卓越的一代新人。
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是我这本书的读者。
希望小米兰和爱丽丝能伴随他们走过成长的岁月。有那么一天,他们自信地对这个世界说:“哈罗,我们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