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让自己的孩子英语比中文强,却从不吹嘘从小学英语?

标签:
英语幼儿教学思考动力 |
分类: 儿童英语 |
我让孩子学英语,起因是受骗。宝宝才一岁多,上当买了个很差的产品,花了好几千,什么也没学会。我不信这么多钱买回来的东西根本没用,谁愿意信呢——信了,不就是说自己笨,被人骗了么?可是我还是知道,那东西没用,真的没用。那种让人作呕的古板的套路教学,和我在这里晒出来的某网的公开课相比,唯一的好处就是我买的视频里还用了外国人当老师,别的嘛,真没什么好处了。我看视频的感觉,只能说半斤八两,半斤八两。
当然,我那时虽然理性上知道东西不好,但感情上不能接受啊,所以就开始自己跟宝宝说英语了,详情我推荐TPRS肢体反应故事教学法——感谢Lotusleaf的介绍里说过的(名词我说错了,但做法就是那样的)。误打误撞的开始了英语“学习”,效果或多或少有点,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的宝宝那时还不会讲话,只会偶尔往外蹦一两个词,所以真的有效果吗?我也不敢说。于是我又开始到处找班给孩子上。因为前面上过当白花了好几千了,对待班子我就比较用心,最后就找到了那个我觉得不错的挺贵的外教和孩子玩游戏的班。于是一路上班,一路还在儿教下儿歌小故事给孩子听。
结果么,孩子的英语不错,同期也一直在听中文儿歌、童谣、故事,孩子的中英文发展基本同步,对待中英文的兴趣都差不多一样浓。
到上小学了,问题来了。小学的英语教学非常好,又有趣又有系统性,中文教学僵化无比(比之普通公立学校的标准答案应试大法教学要好一些,但与英语教学相比就差远了),两者对决,中文完败。于是孩子的学习重心就逐渐移到英文上去了。
更潜在的原因则是孩子的心理。小孩子不懂别的,最懂的就是人心。他很敏锐的感觉到老师对他是好是坏,喜欢不喜欢那门功课,与对老师的喜爱程度正相关。中国老师总是倾向于严格,比较喜欢挑孩子的毛病,喜欢他们都很“乖”很“听话”——听话就是好小孩。外国老师似乎更理解孩子的个性,每次我和他们交流,他们都会告诉我孩子是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课堂上偷看课外书,或者听课听得兴奋了会跌坐在地上,要不就是兴奋之下,站起来转一圈再坐下,但是,他们能理解孩子那么做背后的理由(说白了,他们更理解孩子所处在的发育发展阶段,知道有些问题是外力暂时无法控制,只能留给时间来解决的),所以也能做出相应的不那么挖掘思想根源的对待方式,让孩子知道那些是“出格”的事,但并不损伤孩子的尊严。
所以,在读完了《对抗语文》之后,我逐渐放弃了中文和英语何为母语的挣扎,开始放任孩子的阅读时间向英语倾斜。当然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文阅读和10个生词听写还是硬性保留的,之外的时间,则由着孩子自己去安排。有时候,我买的中文书有趣,他也会一直看下去,那我就不影响他,由他去。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读自己想读的英文书——最近又抱着Percy
Jackson,读得很投入。
说这么长,这么啰嗦,是想说清楚一点,我之所以最终暂时性的放弃中文优势,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文教材的洗脑化、僵化、明显的塞入了许多假货(有兴趣请阅读《对抗语文》,里面说得很清楚),而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学校教育对学生天性的不理解、对他们内在动力的忽视。自从看到教育是什么?——转帖《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我曾经每天都读一遍,每次读,都百感交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我根本就不给孩子从小学英语,也丝毫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像我,最早为什么非得花那么几千块钱上个大当呢?无非是受了“赢在起点”、“语言学习关键期”的洗脑影响。还好我自己的英语水平虽然只有“一般般”,但鉴别力还是有的。什么是好的课堂,虽然自己主持不了,但我能区别品鉴。所以这个大当成了我终身的美好回忆,促使我在孩子后续的英语学习中,谨慎挑选,不再头脑发热,轻信人言。
我在儿教呆的时间很长了,儿教学英语的气氛,实在不是一般的浓厚,看每天下载资源的帖子量,太厉害了!不过儿教的父母,和我英语能力同样“一般般”的,居然真的不是太多。我知道有比我强的,主要在家里自己教,孩子从8岁才开始正式认真学英语,经过几年之后,英语能力已经很不错了,我听过孩子上网络课的音频。但更多的,还是能力比我这个“一般般”更加弱的。因为不能辨别老师的发音好坏,不知道老师的语法正误,不能评判课堂引导能力的高下,家长很多时候只能在网上或书里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试图找到可行的途径。对于这样的大多数,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想法:自己英语不好,希望孩子将来学英语不那么困难,不吃哑巴英语的亏,等等等等。但是,理解归理解,帮助归帮助——比如我会整理推荐自己认为可能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我依然不遗余力的试图劝阻他们。甚至在昨天,我刚刚在另一个网站看到有人提了一个所谓的牛娃,又恰好在另外一个网上看到那个娃娃的父或母发的帖子,晒了孩子写的文章。就孩子的年龄而言,那么小,写那么长,我觉得很可以了。但是看文章,英语和美语混杂(话说,奇怪的是,常常看到有人执着于英音和美音之别,却居然会愿意让孩子英语和美语同时阅读且不说明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区别,将来孩子怎么能知道对着英国人用英语,对着美国人用美语呢?我儿子到现在已经上过超过十个国家来的外教的课了,除了英音和美音及接近美语的加拿大英语,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非洲两三个国家、俄罗斯的英语,发音和用词的区别真的满明显,但他逐渐适应了,也慢慢在分辨对哪国人说哪国话——总的来说,他的发音比较倾向于美语,可见还是个懒鬼!),短语用错,这些都还在其次,让我不能不晕一下的是,孩子所写的内容。。。要写那样的内容,直接写中文就好了,何必去学英语呢?ZF或社会洗脑的力度,真不是一般二般的厉害啊!http://www.niuhaizi.com/static/image/smiley/default/mad.gif这样的作文,在我看来是不可以接受的,可是因为是一段英文字,普通人看到英语就开始膜拜,就跟我听过幼儿通过英语读经跟读莎士比亚“学会”的音频一样,因为他“说”的是“英语”,而且长年累月的坚持着,就有很多人赞扬他,赞扬他的妈妈。
写了这么多,说白了就是一句:没有财力去买贵的课程(相对来说,骗人的课程都比较廉宜,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我听过某网公开课的录音,那个挺贵,可是一点也不好),没有鉴别力知道什么是好的课程,没有能力自己引导孩子学习,我还是不建议让孩子从小学英语。有这个钱这个时间,让孩子干点什么不行啊?再不济,带孩子出趟国把钱花出去,至少还开了眼界,是吧?
无事生非:
我的想法,往往是小众,但我还是不遗余力的想说。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我自己的英语真的很一般,但和外国朋友打交道虽不多,却基本上都可以有比较深入的交流。而在一些场合,我看到有些口语比我流利得多的人,似乎很喜欢说话,但说了几个话题之后,就无法再谈下去了。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而只能秀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不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的吗?
但是,有自己的思想,靠英语还是中文来有,比较容易些呢?我儿子目前是英语更容易,所以我放手了,中文暂缓。但对于更大多数的朋友来说,我相信你们的孩子用中文更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因为父母和老师,都是说中文用中文的啊。用中文武装孩子的大脑,英语在任何时候学都不晚。
我说一个旧事吧,很早以前的朋友了。
他从远离帝都的小山村考上顶尖大学的理科系,但他不满意,觉得学英语会有更光明的前景(那时开放没多久,大家都知道了,凡是沾了“洋”气的,你就可以走上金光大道,从此喜洋洋乐陶陶)。于是他业余旁听英语系的课,背厚厚的牛津字典。结果,一年以后,他顺利的通过了转系考试,进入了这场游戏的第二关——口语和语音。前面说了,他从偏远地区来,虽然中学是县中,但口语好的英语老师是没有的。所以他有着最差的语音——因为,我们都知道,高考上外语系的学生,都是经过了口语考试的,而他并没有。差了怎么办呢?就是练呀。老师每周给他纠音,他课后努力的听磁带,练习。就这样,不到一年,他的口语已经很好了。我很爱听他念英语诗,真的好听。游戏的下一关就是毕业分配啦,那时其实已经没有分配了,他自己联系并考进了国家大型进出口企业,这一关,也算是过了吧?三关都过,他的人生,的确被他的专业改写了。——后来呢,据我听说的消息,过了两三年,他迅速的提了副处。。。呃,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知道了。。。
同他类似的例子,我认识的人里面还有——有个朋友因为大学毕业分配不满而背英文毛选考上顶尖高校国际关系系,出来之后进了国务院新闻办,后来驻美几年,回来之后经常要作随员出国的,也是英语改变了他的命运。但他也决不是从小学英语的。背英文毛选,啧啧,多么枯燥的学习法呀,简直让我望而兴叹。但是,人家就这样也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可见,有的时候,与其去找对方法,不如去发掘动机。这就是我最近常常和人说的一句话: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没方法可以用烂方法,没目标只会彻底完蛋。
所以我不相信学英语晚一些,就会学不好。但我相信,缺少动力和兴趣的学习,学什么都学不好。
当然,我也并不是威吓劝阻父母给孩子从小学英语。有差不多的经济能力可以给孩子报较好的课外班的、有较好的英语和教学法鉴别力的,这样的家庭,要给孩子课外学点东西,选择英语也不错啊。只要想清楚了,英语学好之后,怎么协调课外与课内英语学习的矛盾,把一些具体的细小问题解决好了,怎么做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