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孩子打棒球说起

(2011-09-29 02:10:23)
标签:

禀赋

兴趣

长处

品行

性情

育儿

分类: 集思广益
悠悠冉冉本博文版权属于儿童教育论坛悠悠冉冉,并受法律保护。除非博客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我看儿子打棒球,很有感触。
他在一个国际俱乐部里打球,两个小时的时间,前一小时是训练,很少的训练一些动作,后一小时就是比赛。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但本领很低,球来了基本打不到。
还记得有段时间经常看一所公立中学的孩子训练,每周两三次,一个人投掷,一个人打球,练得非常认真。但,只是训练而已,完全没有用比赛来引起“兴趣”。

我想,也许这是外国和中国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使然。外国人反复强调让孩子有兴趣去学,中国人反复强调基本功重要,让大家刻苦训练。
外国人的方式未必就对:因为你虽然有兴趣,但天赋没有,很可能还是练不出来。不过,不管练不练的出来,你都可能会葆有兴趣到成年。
中国人的方式也未必就错:只要你有能力,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就有可能很快见到成绩。当然,这种方式,对能力一般的人来说,也许会消磨他们的兴趣。即便是能力强的,在反复磨练当中,兴趣也可能慢慢消耗殆尽。

其实西方人也讲刻苦。但讲刻苦的时间点不同。
他们会把担子压在在后面,越接近成熟,越要求孩子刻苦。当那些从小对学习有自己的兴趣的同学,能在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上刻苦,无论多苦,都能忍耐、发展。
中国人,过去也很讲禀赋、兴趣的,只是现在多提“勤奋”、“努力”,把禀赋和兴趣,是放在很靠后面了。

我知道有个孩子,刚刚出生就请了家教,至今已经5年级了,一直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不光是学术不错,但从体育到学业到艺术到音乐到参与各种活动,都是如此。
但这个优秀的背后是什么?
除了禀赋(她的父母都毕业于中国的名校)之外,从小的时间安排、老师、学校等等一切,都是配套的。
据说她家里有句话:要让她习惯做第一。

我不是不喜欢这孩子,优秀的孩子人人爱啊,但,等到她长大以后,她要怎么去认识生活里的挫折?
孩子的优秀、煊赫,容易。心灵的宁定,难。

其实不仅学棒球、学英语、学国学、学奥数,学任何东西都如此。

禀赋、兴趣、态度、方法、努力、知识,这些东西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的地位如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通通重要吗?还是该依据孩子成长的时间,有所侧重?这些因素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大小如何?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培养孩子?
我的问题很多,自己也在无解中。

求教这里的各位高人,给些指点。

神武鹰扬回复:

你的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你以为她总是在各个领域成功,一帆风顺?就没有遇到挫折和困难?无论在哪里领域想要学好,超过别人,都会,比别人付出更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挑战。只不过这孩子能在家庭的帮助下及时克服各种困难,软弱,并培养出很强的自信心。

这孩子样样好,就是时间利用上有效率,能坚持主见,意志顽强,不会被失败轻易达到,接二连三的成功就很自然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最近看鲁鸣的软实力,感觉体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有机会打打棒球也好,但可能要求条件太多,玩起来,不是很方便。选择很重要,慎重选择项目,一旦选定了就一定要玩成功,玩好,以便积累积极的优势心态,培养自信心。

我儿子刚8岁,会很多体育项目,近2个月内,学会骑26寸的成人自行车,活力板,电动自行车,昨天买的轮滑鞋到了。我们学这些项目都很轻松,很快,10分 钟就学会了,活力板1周就学会了。因为,我们一直培养他坚持不懈的必胜的信念的。无论是学习,运动都必须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直到成功精神。在这些训练过程 中,小孩会变得勇敢,大方,开朗,自信。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让他多多的运动,比如每天游泳,跳绳。

高效利用时间是门学问。同样的多时间,却仿佛几倍的延长了生命,因而精彩。想要在哪里有成就,就在哪里投入时间精力。我们每天的时间主要在运动,学习,看电视,阅读上。

本论坛荣誉会员jerryhao的精彩回复:

说这个帖子好,并不意味着我赞成楼主的一些结论,相反地我对楼主的一些说法还是不以为然的。但我赞赏楼主的思考精神,因为他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中,都在思考自己对养育孩子的方式定位问题。

另一个方面说楼主的帖子好,是因为楼主从一些小事情里,发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存在于你我他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

这个弱点就叫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

楼主说:“外国人的也未必对……中国人的就未必错……”

其实楼主自己也发现了我们传统方法的死结,但是呢,就是不情愿承认。

其实不仅限于外国人的体育训练,“外国的方法就是对的、是先进的,我们的方法就是错的、是落后的”,有人说他们那个是科学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和科学无关,和文化才关系更大。

类似的事情见得太多了,老聂围棋下得好,可是他并不喜欢围棋,他喜欢的事打桥牌,而我和国家桥牌队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他们根本不喜欢打桥牌,而宁愿去拱猪……

中国的体育训练基本是失败的,尽管在某些项目上也拿了些牌子。但他终究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运动员全部是专业的,是从小就不去做其他的事情,甚至放弃了读书,而却仅仅做一件枯燥的事情。他花费的时间是过问运动员的几百倍,而收获货仅仅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

一个专业的人和一些业余的人去比赛,拿了牌子又怎么样,更何况很多项目上也还比不过人家。一个专业的足球队还被一个老挝的业余球队先灌两球,还被西亚的业余足球队扫地出门呢。

所以我见过中国的运动员、除了射击和击剑两个项目外,很少有爱好自己这项运动的。而这两个项目有个很有趣的想象,那就是很多运动员是少有的半专业的。

所以中国文化最大的一个成就就是摧残人的兴趣,从朱熹老先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基本就定型了。

楼主说“其实西方人也讲刻苦。但讲刻苦的时间点不同”,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觉得西方人的刻苦和中国人的刻苦完全不是一回事,现象接近,本质不同。

中国人的刻苦是外界推动的,或者说是被逼的。西方人的刻苦是内心推动的,是自觉的。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很多。我们读书的时候,有迷上吉他的,天天在那里苦练吉他的每一个技巧,他满心感受的是乐趣和不是艰苦。那些弹钢琴的孩子们,每天在那里苦练指法的结果就是几十年后他再也不愿意摸一下钢琴。

苦不苦是相对的, 我看那些玩网游的都很痛苦,天天坐在那里打级、换装备。而那些国外的人,反复的练一些基础动作,甚至身体训练,他享受的是运动的乐趣。也就是说你不喜欢的 人看来是痛苦的,对喜欢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乐趣。遗憾的是我们的运动员都是说自己很苦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了乐趣了。

除了运动外,我们日常的生活也是如此,我见无数的人辛苦的挣钱,是希望今后有钱了去享受生活的乐趣。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享受不到那种乐趣,不是因为钱不够,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享受生活。

其实不管钱多钱少,你都能享受乐趣,需要去做的就是现在开始。那些说老了再去读书、退休了去旅游的人,基本这辈子就完了。

楼主说“中国人,过去也很讲禀赋、兴趣的……”这句话可是大错特错了,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不好,古代很好。但按照我多年粗读历史的结论是,“现在不好,古代更糟”

中国人从来都不讲讲禀赋、兴趣的,我们从小教给孩子的(我们也是这么被教的),就是“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囊虫映雪”这类又傻又无效的事情,我们的文化是,只讲大“理”,不求实际。只要和了这个“理”,再蠢的事情也是要赞扬的,于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蠢。

楼主讲的另一个例 子,就是要求孩子永远考第一,也是本末不分的问题。孩子名列前茅肯定会有好处啊,孩子在较为领先的位置,就会让孩子有信心、有兴趣。俺家小子无论在班级, 还是在乐队、还是玩击剑,都是在小圈子里领先的,他就很得意啊,就越来越喜欢啊。乐队里做了首席,练起号来就更起劲了。

但把排名第一当作目地,其结果就会完全相反了。

我想说的是,孩子无论学什么,都要以兴趣作为第一要旨,不在早晚,童子功根本没用,有动力才是最关键的。他想学,你就事半功倍。他不想学,你就是培养出一个朗朗来,事实证明也不过是一个SB。

楼主回复:

这样一个孩子,我却并不羡慕。
就算我是吃不着葡萄嫌嫌葡萄酸吧。

我不羡慕的理由之一,是,那孩子的基因条件,我没法比。

智力因素倒还可以说,差不多——在俺家小子喜欢的科目上,有时是互有胜负的,但仅限于他感兴趣的科目。
但她的听话、进取心强,绝非我家小子可比。
你想不打不骂,就让孩子早晨6点起床,6点半泡进水池里训练,下午放学有时直奔马术基地,先写作业再骑马,有时直奔滑雪场……连同学聚会的时候,别的孩子到得早的都在酒店大堂里跑来跑去,她却在N层的会所里训练游泳……你想,你做得到吗?
反正我做不到。

不过,虽然做不到这样那样,儿子也绝对算不上优秀——踢球技术差、打棒球才是初学、学习成绩坐过山车、藐视行为规范连刷个牙都要磨叽很久,我仍然欣赏我家孩子的优点:
爱我、爱爸爸、爱家;
喜欢和朋友玩耍嬉闹,在群体活动中积极投入,甚至为了让朋友和他玩,他乐意牺牲金钱和其他的利益;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不看重小事得失,在非做不可的选择面前,能做出对自己取乐最有利的选择——不会贪得无厌要求事事顺心;
有个性有主见,从不鸟我的任何说教,只忠于他自己内心的想法;
……

我说的这些都不是啥大的了不起的优势,但在我儿子这个年纪,我也实在没有精力去一一照顾过来:体育、学业、品行、素质、活动……
太多的东西要抓,我现在顾着将息他的兴趣,挖掘他的长处,至于学习、参与活动这些,他自己内心都还没有要求,我就只好等——有句话不是说了么,“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
看到无解的现实,现在是在发挥我的蜗牛精神,慢慢爬,慢慢等待。

(感谢本论坛会员悠悠冉冉发起的讨论,教育,目标是什么,手段可以如何,过程是否重要,而其中起关键性因素的,到底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提供各种条件,还是孩子自身的时间到了自然的发展?当下热帖,欢迎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