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一八国学诵读的方法

(2011-09-30 07:40:12)
标签:

唐彪

中国

因材施教

诵读

童蒙

细节

育儿

分类: 亲近国学
果行育德本博文版权属于儿童教育论坛亲近国学版子版国学研习特区版主果行育德,并受法律保护。除非博客
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果行育德这篇八一八国学诵读的方法针对识字量在两三千以上、年龄7岁以上的大孩子, 已经翻了五页,内容极为充实。其中既推荐了前人行之有效的对六岁以上孩子启蒙的整套教学方法,又同时介绍了楼主本人在带领孩子诵读的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空谈理念是无用的,细节落实到哪一步,孩子才能不以为苦,反而乐学、好学,这才是最重要的。


经常有朋友问起我国学诵读的方法以及书目,本人不揣浅陋,这里随意跟大家交流一些经验和所得,希望对前来国学版的新老朋友有一些借鉴和帮助。

本着严谨诚实的精神,我这里只谈自己的一些经验,主要对象是识字量达到2000——3000以上的大娃,年龄在7岁以上。7岁以下的国学诵读经验,我坦白说自己极少做过,没有多少发言权,这块,我打算交给paisley来谈,这方面她经验丰富。

其实诵读经典大家真的不用想得那么高不可攀,自小我们都有过背诵的经历,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记忆模式和方法,只不过换了教材,这教材看着又那么高深难懂,正是因为这种陌生感,大家才会对自己不那么自信而已。

新人朋友只要肯下功夫找,本坛以前就有过很多的方法介绍,也有很多妈妈的楼里面记录了这些细节。比如,137累积法,百字百遍法,贺老师的滚动法,遍数法 等等。就像学英语,网络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我个人从开始教孩子诵读时就没有过这方面的困惑,因此也不 是很能体会那种到处寻方法家长的心情,经新叶提醒,我觉得还是可以讲讲的。也许我读书一贯喜欢避繁就简吧,诵读、背诵其实很简单,抽象出来就是一个共同特点:重复。你累积也好,滚动也好,遍数也好,名词不同,其实道理都一样,重复而已,卖油翁技巧:无他,唯熟尔。所以很多时候我也很困惑,这些本领我们都有 的,那为什么对诵读如此不自信呢?

首先,我先说说识字吧,这个其实以前讨论过的,那个贴我还请求前版主加了精华,可惜不是很能迎合家长的急于求成的心理,所以,也就没多大反应。诚实的话总 是没多少人愿意听的,以我这些年的观察,纯粹靠读经识字的方法,效率极低,一般情况,读了一段时间,还得转回头重新学识字。如果有人斩钉截铁的说这种方法 可以,那我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只是我孤陋寡闻,没见到过这种例子。

我人很笨,不喜欢胡乱发明没经过实践证明的方法,经典诵读在我国有那么悠久的历史,一定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先人那里直接吸收呢?所以,今天先八一下清朝唐彪的教学法(后面再细讲我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童子初入学

王虚中曰:六岁且勿令终日在馆,以苦其心志,而困其精神。书易记、字易识者,乃令读之,其难者慎勿用也。初间授书四句,若未能尽读,且先读前两句,稍熟令读后两句,稍熟然后通读四句。初时如此,日久则可以不必矣。



(二)童子最重认字并认字法

唐彪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

唐彪曰:先生教读书不过五六遍,至多不过十馀遍止矣,而童蒙心散,不会用心,先生教彼时,彼心已不在书,不过随先生之口述而念之。资性钝者,既到案头,一句且不记,任先生催促,彼终不读,非不欲读也,不识字也。在童蒙幼稚无知,但畏书之难读,疾书如仇,而不知由于不识字之故,在先生更不深思,但咎学生之顽拙,骂詈仆责交加。而不知由于己不教令识字之故。噫!所谓方枘音锐,榫也圆凿孔也,两不相入也。若先教令认字,字既能认,虽教三遍四遍,彼到案头,亦能按字口诵,读至百遍外,虽甚拙者,亦能记能背矣。


(三)教授童子书法



唐彪曰:教授童子书,遍数虽少,无害也,但宜极缓,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看得字字周到,到案头未有不能读者。若授之急疾,如自己读书之状,学生不但眼看未到,耳听亦且未明,勉强随声,既不知字句为何物,安望其到案间能自读也。

唐彪曰:每见童蒙读书,一句之中,或增一字,或减一字,二段书或上截连下,或下截连上,此皆先生未曾与之讲明句读界限道理,以致学生颠倒混乱读之。若先生将句读道理讲明,则自然无增字减字之病;将界限处用硃笔画断,教令作一截读住,则自无上截连下、下截连上之病。又有极长之句,原不可加读点,但学生幼小,念不来,亦须权作读句加读点,则易念也。一册书中,定有数处至难念者,然能知其中有界限,有差别,则亦易读。苟不能知,纵读多遍,亦不成诵


如“子路问闻斯行诸”一章,每见童蒙读此章,多混乱不清,因不能记。为先生者,遇此等书教读时,宜细细开示学生:前是夫子教由求之言,次是公西华问夫子之言,后是夫子教公西华之言。第一界限是“闻斯行之”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第二界限是“敢问”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第三界限是“故退之”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


又如“知虞公之不可谏”一节,原分六段,有六界限,可指划断作六段读之,自然易记。苟不分清,求其不错乱也难矣。差别者如两孟书中,“五亩之宅”凡三见,而三处字句不同;“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一章,万章述问与孟子所说,字多不同;“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一章,舜荐禹之辞与禹荐益之辞,文义大段同而字多不同。此等不同处,有学识者方能分别,在童蒙则不能,愈读愈乱,不开示之,无由明白,开示之,自然易读易记矣



要写的那么多,涉及诵读方法、书单、注本、文言、诗歌等,还有传统故事书、传统手工制作等一系列资料,一下子写不完,只能慢慢写了,指不定就是个裹脚布了http://bbs.etjy.com/images/smilies/lol.gif


(四)童子读书温书法



屠宛陵曰: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能读二百字者,止可授一百字常使精神有馀,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唐彪曰:古人读书,必细记遍数,虽已成诵,必须满遍数方已。故朱子云:“读一百遍时,自然胜五十遍时;读五十遍时,自然胜三十遍时也。”

唐彪曰:凡幼学,本日所读书但随其资之高下,令读之若干遍,必满其数,能背固佳,即不背,亦可次日加读若干遍,亦必满其数始背,背毕,将二日前书加读若干遍,三日前书加读若干遍,均令满数,然后总背。生则示儆,讹别字以角圈标记之,然后授生书。此读书带理书之法也。


凡书倩朋友先背,后送先生背,则纯熟而无讹误生涩矣。资有高下,授书有多寡,故遍数之繁简,宜因人而定,不能尽拘一例。斟酌变通,必使与资相合,方善也。

王中虚曰:凡书中有难读之句,摘出多读数十遍,则通体皆易熟。读书知断续顿挫之法,则书之神情透露,不但易熟,而且易解。

唐彪曰:学生读过之书,资钝者以三十行为一首,资颖者以四十行为一首,俱于其行下划断,以为每日温习之定额三十四十行之下画一小画,三百四百行之下画一曲尺画。书 头之上,以“理 、温、习、熟”四字为纲,加圈以记其温过之次数。如第一次书头上记“理”字,二次“理”字上加一圈,三次又加一圈,四次加尖角圈,第五次记“温”字,六次 七次八次加圈如前 。九次记“习”字,十次与十一、十二次加圈如前。十三次记“熟”字,十四、十五、十六次加圈如前 。此温书标记之法也。以上温书,虽也三十、四十行为率,若资性悬绝,犹当因资增减,不宜执定其数也 。

唐彪曰: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 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若声轻而且速,则不及察矣。又有书不能背,倩同堂之人哄然读书,以乱师之听闻者;又有书不能背,将所读之书或书之掌中,或书于片纸 ,偷视而背者。凡此诸弊,为师者亦当时时觉察也。

唐彪曰:温过之书宜作标记。不作标记,或多温或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不肖弟子 避难就易,反温其熟者,置其生者,故标记不可少也。更宜置课程簿,五日一记,如初一至初五日读某书起至某书止,温某书起至某书止。童蒙不能记者,先生代为记之,庶免混乱无稽之弊。



这段话记录的也是诵读过程的细节处,现在都流行说细节决定成败,是有道理的。前文说的划分界限,用现在话说就是划分段落大意,像那段“闻斯行诸
那段话,好多孩子都总是背串,如果家长能帮他划分一下段落,告诉他,前一段是谁谁问什么,中间那段绕口的是引用,最后才是夫子作答。这样,层次一下子分明了。一般讲明白后,孩子读起来就容易得多,背起来也不会串。

有朋友问小孩一天读多少字为宜,其实这个很不好回答,年龄差异、禀赋差异,还有性格差异,确实难以定一个标准的模式。古代私塾也不会那么做,中国古代的教育,当真是因材施教。记忆力好的,量可以多一点,但这个多,是根据实际能力减半的量,能读200字,就只读100字。反观我们现在,还不会开口说话的孩子,就要求他跟读论语,无乃太过欤?

唐彪曰:学者用心太紧,工夫无节,则疾病生焉。余亲见读书过劳而矢者五六人。故父师于子弟懒于读书者,则督责之,勿令嬉游;其过于读书者,当阻抑之,勿令穷日继夜,此因材立教之法也。


难句:(俺的小贴士http://bbs.etjy.com/images/smilies/loveliness.gif

诵读过程,很多佶屈聱牙的句子很难读顺,相信我们自己背诵课文是也有这种经历,每次读到这里就卡,就不顺,同样地遍数,其他很好,就是这段或这句不断地 卡,确实烦人。我教我侄儿的时候就老是有这种现象,我的做法就是用荧光笔标识出来,然后着重单独多读这些难句,为了让孩子不会遇到这些句子就心烦气躁,我 会要他在这句话的旁边画一些他喜欢的卡通人物。这样,很多次遇到难句子,他反而更兴奋,卡的失败感一扫而光。


后面再来讲讲童子7岁可说书,也就是讲解的方式方法,跟童子讲解,与跟成人的讲解是不同的,也不是有人说的提早启发智慧,具体做法,请听下回分解http://bbs.etjy.com/images/smilies/tongue.gif

答问摘要:

一尘不染提问:

有个问题一直想请教果行

虽然没有读经版的孩子读得多,小女从小也读背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断断续续背了一点。今年暑期开始读老子,每天读二十几篇,三天为完整一遍,每天只诵读,不用背,实际上二个月下来也会背不少,无他,唯熟尔http://bbs.etjy.com/images/smilies/lol.gif

老子还会继续读,也许再读上几个月也未尝不可,只是读完老子后再读什么?还是读论语可以吗?

还想以后选本经书,把每天睡前诵读的习惯保持下去,是选金刚经或其他什么,也请果行推荐一下。

谢谢http://bbs.etjy.com/images/smilies/handshake.gif

果行育德回复:

老子读完建议读大学,然后中庸,读大学中庸的时候,适当把老子翻出来巩固复习一下。大学和中庸篇幅短,孩子容易看到成效,不会打击到积极性。不要一开始就 让孩子觉得太难,以后再重建信心就很费时间。古人的诵读,我看都是很舒松的,很多细节替孩子考虑得非常周到,这个以后我再慢慢讲,说句有点自大的话,西方 的儿童心理学、行为学,都可以在中国的古籍中找到记录。

还有,我建议你过来开个楼,这样方便记录进度,也可以在有问题的时候得到坛友的及时帮助,有些问题,人家也要多了解你们的具体情况才能回答的,泛泛而谈总是谈得不契也不深,呵呵。

再有,这个国学版我是真的不希望再看到偶像级人物出现,我确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论坛如果能抱持分享精神,各自献出自己的第一手经验,不 仅自己有很大进步,对其他朋友也是一种帮助。李开复的那个“我学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将来,不是英雄独断崇尚个人智慧的时代,而应该是 集体参与,团结合作的集体智慧时代。说句近来有感而发借题发挥的话:中国人要重建学习团队意识和敬业乐群的踏实精神。

哦,差点忘了你提到的经书,可能你这里特指的是佛经吧,以前霏霏前辈和我们有过这方面的讨论,你借鉴下:假期来了,读读佛经

限于篇幅,无法全文转载,请关注这一块的父母前往热帖,参与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