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美国市场(三)
(2011-03-28 09:42:00)
标签:
it |
分类: 创世记《打造全球第一品牌》 |
1980年代开始,台湾PC产业正快速的起飞,在美国IT产品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来自台湾的PC相关产品,而经手销售这些产品的代理商,华人占了很大的比例。
高鹤轩很快的就注意到这样的状况,高鹤轩就说:「当时华人在美国IT产品市场的影响力很大,除了价格的竞争优势外,快速灵活的反应速度,更是那些大型经销通路比不上的!」。脑筋动得快的他,立刻就打定主意,要让友讯D-Link品牌的产品循华人通路模式进入市场。
透过既有人脉关系网络的建立,友讯很快就组织起一群华人通路部队,而就在这些华人通路商的帮助下,友讯终于有机会把产品撒到市场上去。而这批华人通路部队果然不负众望,销售状况远比预期好上许多。在1986年到1990年这段时间,这群华人通路商就是友讯美国主要通路体系之一,占友讯美国整体营收比重曾经一度超过7成以上。
事实上,这些华人通路除对友讯美国带来实时的营收挹注外,透过华人通路商快速的市场渗透力,也为友讯的产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练功机会。当时,网络设备在与不同系统平台的兼容性上仍有许多的问题存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必须不断的修改。
而相较于一般经销通路商,华人通路商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上许多,因为多是小型公司经营的模式,只要客户一通电话来,这些华人通路商几乎可以说是24小时全天候出动。在销售的过程中,只要一发现产品有问题,就立刻回报给友讯要求解决。
那时,华人通路商可能在客户那边修产品修到半夜,一发现问题就用电传传回台湾给友讯,而在台湾的友讯团队一早进办公室看到问题,就立刻埋头解决,等到解决好再回传到美国,正好也是华人通路商开始上班的时间,就能立刻为客户解决问题。也就是因为如此,友讯团队经由修改美国传回产品问题的经验,对于整体网络设备技术功力也逐步累积成熟,这是友讯美国在开创华人通路市场时,在意想之外得到的边际效益。
透过华人通路先在美国市场练兵,是友讯一步一脚印的务实作法,让友讯在美国市场的土地上留下痕迹,从无到有的累积出实力。
切入主流通路的快速成长期
进入1990年之后,友讯经历过先前3、4年透过华人通路、或其它中小型经销通路商的代理销售经验,D-Link的产品已被磨练的更成熟,也更了解美国市场的需要。而相较于前几年,友讯此时不但产品更加成熟、公司资源也更为充足。
而在这段时间里,逐渐在美国市场冒出头来的友讯,与刚创立时只靠高鹤轩一人敲锣打鼓的状况相比,友讯从此时开始吸引到一些来自主流体系的高手人才加入。
有了可与大厂一较高下的好产品、也有了熟悉主流通路市场生态的人才,在万事齐备的情况下,友讯稳步朝主流经销通路市场迈进。就这样,友讯顺利进入Ingram Micro这些主流经销通路的大门
而因为先前透过华人通路累积的市场基础,让D-Link品牌产品透过主流经销通路的拉抬创造更高的效益,尝到被主流市场认同的甜美滋味。高鹤轩回忆说:「由于当时主流通路体系的品牌厂商都把价格订得很高,友讯自然也不例外,一片友讯10Mbs以太网络卡建议零售价高达395美元,而成本却只要40美元,其间创造的高额获利,真的让人很兴奋!」。
但相较于大型经销通路商的高价销售模式,华人通路体系却是明显以低价取胜,在友讯品牌进入Ingram Micro等大型经销通路商之后,与经销通路与华人通路两者之间逐渐产生重大的歧异与冲突。为解决既有的冲突,友讯想出了个大小通吃的办法,也就是在友讯D-Link品牌之外,新创一个次品牌「Ether」。
「Ether」品牌就是要专攻那些低价的中低阶产品,而原有的「D-Link」品牌则是强调强大功能的中高阶产品,通路体系也有十分清楚的区隔,华人通路就是专卖「Ether」品牌产品,而「D-Link」品牌则是专攻正规主流大型经销通路。
那时,「Ether」靠着友讯丰沛的产品后勤支持快速的攻城略地,不但让原本跟随友讯多年的华人通路商的销售业绩更上层楼,「Ether」也快速登上低价网络设备市场第一大品牌的龙头宝座。
从华人通路到Ether品牌,都是友讯为突破困境的过渡性手段,D-Link品牌要能够成功,才是友讯最重要的目的。但是,灵活地在各个阶段运用不同策略,则是友讯能够渡过初期切入美国市场低潮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华人通路策略,让友讯在进不了主流经销通路体系的情况下,得以冲出重围将产品撒到市场上,以时间换取空间,在等待切入主流通路的时间里,为初进美国市场的友讯蓄积足够的能量。
而第二个Ether次品牌策略,除可维持D-Link品牌在美国市场的秩序外,也为当时仍是友讯美国主要营收来源的华人通路找到一个出路,不至于为维持
D-Link品牌秩序放弃华人通路,造成公司营运剧烈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