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靠「假设」选通路商?错误的期望 就没好日子过!

(2011-03-27 23:09:20)
标签:

it

分类: 成长记《绕着地球做生意》
  有一只叫大米的老鼠,每次要出洞去觅食,总会竖起耳朵,先听听外面有没有大花猫的喵喵声。有天,大米照例先耳听八方一番,只听到「汪汪」的狗叫声,大米心想:「隔壁的小黄又跑来捣乱了,不过,还好大花猫不在,快点去厨房偷点东西回来」,正当大米放心踏出洞口时,突然感到背后一阵凉意,下一秒,就被大花猫抓住了。大米一边挣扎,一边说:「我刚刚明明听到的是狗叫啊!」大花猫冷冷的说:「笨蛋,你不知道这年头,没有双语能力很难混吗?」可怜的老鼠大米,就因为大胆假设花猫只会喵喵叫,却忘了小心求证,而成了大花猫的点心。

  大米的老鼠弟弟小米,因为有哥哥的前车之鉴,所以,比哥哥更小心100倍。有天,小米瞻前顾后、张望再三之后,确定大花猫不在洞外面,于是放心的走出洞口,但没想到,小米立刻感到背后有一阵凉风吹来,小米心想:「这次完了!」但大花猫却径自走过小米身边,正当小米满头都是问号,只见大花猫转过头来笑瞇瞇说:「哈啰,不要害怕,我现在吃素」。

  大米与小米这对鼠兄弟,是用「假设」去衡量评估生存环境的风险,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更是处处充满了不同程度、型式的「假设」。事实上,「假设」来自于过去经验的学习累积,进而自行演化出一套「理所当然」的决策逻辑。

  在经营国际市场业务时,面对如何选择适合的通路商的难题,许多产品公司都可能陷入类似的假设情境,对通路商寄予一些似乎想当然尔,但却与现实脱勾的错误期望,并以此做为选择通路商的依据,在进行选择通路商的关键决策时,就很容易误判形势、甚至看走眼。

选错通路商?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有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最近难得发了封电子邮件给我,因为看到【纵横集】的文章,不但让他百感交集、而且是五味杂陈,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我们都知道找到通路很重要,也知道必须要向通路展现价值,透过通路传递价值,所以,找到适合的通路绝对是无庸置疑的关键;但是,找到适合的通路,就等于是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吗」?

  这位朋友在信里列出了这几年他们公司在不同市场的遭遇:「1999年,透过朋友介绍,与A国大型代理通路商签约,老板拍胸脯挂保证说绝对没问题,但1年之后,这家通路商居然就周转不灵倒闭了;2000年,与B国第1大代理通路商签约,1年之后,却也是什么都没有,而这家代理通路商仍继续卖竞争对手的产品,而且还越卖越大,还拿着我们的产品去向竞争对手要求降价,把我们当成谈判的工具;2001年,费尽千辛万苦打进一向排外的C国市场,与当地最负盛名的专业品牌代理通路商签约,经过一段时间却是无声无息,像是从没出现过一样,原来这家『专业品牌』代理商,本身根本就不『专业』,只靠产品公司帮他们卖产品而已;2002年,我们在D国市场找到一家成长很快的通路商,也很快就签约授权代理,但我们产品的销售状况却一直都低于通路商的成长水平,细究之后才发现,因为这家通路商其他领域产品线都卖得很好,但就是因为不懂我们的产品线,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卖,也没有适合的通路可以卖;2003年,我们打进一家由竞争对手长期把持的代理经销系统,正当我们高兴挖到对方墙角时,竞争对手却迅雷不及掩耳的把代理通路伙伴数量一口气砍到剩下4家,让这4家代理商从此死心塌地的与对方合作,至于我们,就到旁边凉快去吧」!

  一边看着朋友的信,我时而叹气、时而苦笑,因为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经验,其实都是许多人在经营国际市场业务时的亲身经历,有些状况真的让人搥胸扼腕,但有些状况则是只能让人干瞪眼,但这些,其实就是一页页如假包换的国际市场业务经营心酸史。

  而这些心酸血泪,其实就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假设」,让他们在一开始选择通路时就因为没有近身去观察了解市场的状况,更没有搞清楚对方通路商在市场中的地位,人员组织、下游通路架构强弱,因而错判形势、种下日后无功而返的因果。对许多经营国际市场业务的产品公司而言,一纸代理通路契约如果签得好、签得对,或许就是成功的一半,但若签到不好的代理通路,合约上的那些做不到的「满纸荒唐言」,最后当然就变成产品公司的「一把心酸泪」了。

越大越好、越小越糟 To be, or not to be…? 

  有次,我走进办公室,看见几位同事为了要选择哪一家通路商而争得面红耳赤,甲小姐说:「我们当然应该与A通路商签约,他们可是本地最大的代理经销商,而且他们就只缺我们这一块产品线,双方都有很高的互补性」,但乙先生却不以为然的说:「拜托,A通路商产品线那么多、那么杂,根本不会认真想卖我们的产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搞不好根本不会卖,与其只看上他们规模大,我认为,我们应该与B通路商合作,因为他们是专业系统整合商,虽然规模小一点、分销通路也没那么多,但他们很专业,一定能把我的产品卖到对的客户手上」,这时,另一位丙小姐也说话了:「A通路商太大了,真的不见得会花时间在我们身上,B通路商太专业了,这反而会限制我们产品销售的客层,照我说,C通路商虽然规模不大、也不是专业系统整合商,但他们真的是很有诚意,也表示会全力与我们配合,所以,我们应该押宝与C通路商合作,两家公司正好可以相互扶持一起成长」,这时,在旁边的丁先生忍不住说:「你们讲的那些都不够好,都有缺点,但我跟你们说,D通路商不但规模大、而且很熟悉我们的产品领域、并且够专业,虽然做生意的风格是辣了一点、杀价杀得有点狠,但富贵险中求嘛,当然是要选D通路商啊!」。

  我听着这几位同事你一言、我一语的争来辩去,其实,这几位同事都没错、也都有错。

  规模大的通路商就一定好吗?大型通路商当然会有比较多的资源、比较广的通路体系覆盖率,但是,大型通路商却也有启动慢、不够聚焦经营的缺点存在;而专业系统整合商就一定没错吗?如果公司的产品是以量取胜的产品线,放进此类系统整合商的通路就等于是自找苦吃,因为通路商根本就不想认真卖此类产品线,顶多只是把你拿来当陪衬;小通路商就一定没搞头吗?市场上一定会有一些阿猫阿狗层级的小通路商,这些当然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但若是有潜力、有诚意的小通路商,却也不见得就不是产品公司可以选择的对象;而最后那些看起来够大、够专业、也够了解产品领域的通路商,但行事风格与产品公司文化有明显落差,例如杀价杀到打乱市场秩序,让产品公司没办法对其他通路商交待,那也会是很难处理的问题。

  在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有许多种不同的译义,但我个人认为,这句台词表达的是一种身处两难、进退犹豫的的困境,其实很适合用于形容产品公司在面对不同型态通路的选择决策上,但是,还是回到那句老话,通路商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与否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与其假设通路商会如何如何,还不如先看清楚自身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通路商伙伴。

靠挖对手墙角选通路! 只要能分一杯羹,就发了?

  有次在日本市场,当地同事兴奋的回报:「我们终于打进3家大型通路商,以他们现在代理我们竞争对手D公司产品1年可以做1亿美元来看,我们不要多,只要拿个10%过来,我们就发了!」,看到同事这么开心,我其实不太忍心泼他冷水,但我却还是残忍的对他说:「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这样的事从来就没发生过!」。

  我能够了解这位同事为什么这么兴奋,因为许多公司在与通路商签约时,都打着同样的如意算盘,认为自己可以在通路商所代理的对手公司产品销售额中分一杯羹,甚至认为自己可以取代对手产品线,让通路商将全部通路资源移转过来,但事实上,这样的如意算盘打得虽响,但可惜却是错得一塌糊涂,完全就是被自己一厢情愿的假设情境给骗了。

  想想看,通路商之所以能将既有代理产品线做到1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代表市场价值链已有相当稳定的基础,不是随便什么人进来就能撬得动的,竞争对手也当然不会是省油的灯,看到有人想来挖墙角、分一杯羹,自然也会用很多方法来抵制抗衡,就像是上述那位朋友遭遇的情况一样,竞争对手一口气将通路家数砍到只剩几家,绑住这几家通路商的心,更狠一点的,甚至还会塞一堆货到通路商,让新进供货商完全无用武之地。而更惨的是,许多产品公司自以为机关算尽、聪明绝顶,但却没想到,通路商之所以与你签约,只是为了要拿你的产品当成与其他产品公司的谈判筹码而已。

  所以,以挖竞争对手墙角当作选择通路商的策略,看似是削弱对方实力、助长我方声势的聪明作法,但事实上,却可能是另一个陷入「假设」迷思的陷阱。

  当一切价值到位、也找到了通路商,许多公司多会认为:「就算不能立刻大发利市,但总应该是个幸福快乐的开端吧!」,因为该做的都做了,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太差吧!

  事实上,我必须很不客气的说,永远不要说:「因为如何如何,所以应该如何如何」,因为,开拓国际市场业务的过程中,这些「因为所以」都可能是让你陷入混乱的暗桩陷阱,因为,这些都是「假设」,距离真实世界的距离之遥远,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如果能抛掉先入为主的「假设」包袱,接下来,就得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把所有雷达都打开,一步一步找到最适合的通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