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亮-妈咪
明亮-妈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30,351
  • 关注人气:2,8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语育儿,是对谁的挑战?当属妈妈

(2018-12-09 22:20:15)
标签:

育儿

双语育儿

妈妈挑战

转换思维

意会言传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自从哥哥出生,妈妈就开始了双语育儿之路,如今已经坚持了6年有余,效果如何?生活在英语的大环境中,而且家中的爸爸又是只说英语,兄弟俩除了一口流利又毫无口音的中文,哥哥也开始了简单的中文读写,效果不言而喻吧?

双语育儿,是对谁的挑战?当属妈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兄弟俩真是不简单,真是纯正的双语宝贝。其实,妈妈想说的是,如果自从出生就开始两种语言,那么两种语言就都是母语,音符早已注入脑海之中,那么随后,只要坚持与加强,听说只是一种音符的输出与反馈,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兄弟俩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而对谁的挑战最大呢?如题,绝对非妈妈莫属!不可置信吧?听妈妈慢慢道来!

【思维转换】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既然妈妈流利双语,那么这双语之间的转换,应该也不是问题吧?错!正是因为双语流利,妈妈才非常了解这其中的难处,和爸爸说英文,和兄弟俩说中文,这其中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变,而是思维的转换。

有时和哥哥说着说着中文,转而再与爸爸说英文,别说,心里还真得默默地告诉自己,“不能再说中文了,我现在要开始说英文了”,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维思路,都是一种很大的转变。而且经常性地,妈妈也会无意识地和爸爸说中文,想必应该是一种惯性思维吧!

双语育儿,是对谁的挑战?当属妈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语解释】虽说学前班的哥哥,是中英双语共同进步,但一些关于学校或课程方面的知识,妈妈还真必须用英语来解释,这样不但哥哥觉得老师和妈妈是同步的,而且小同学接受起来也比较快。

比如说,下图中“水的循环”(Water Cycle),哥哥第一次遇到之时,我们还是在家庭教学,那些词汇,如Condensation,再如Evaporation,说心里话,妈妈好象也没必要去查专业的中文词汇吧?那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用英语来解释与教学,对妈妈来说,是不是一大挑战呢?

双语育儿,是对谁的挑战?当属妈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意会言传】很多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到需要使用“正面管教”方法之时,妈妈真是觉得,如果直接用英文与哥哥沟通交流,那将是简单得多,毕竟妈妈的“正面管教”是在美国学习的嘛!但转念一想,不行,为了加强哥哥的中文学习,妈妈必须转变思维,以中文来沟通。

英文转变中文,不仅仅是字句之间的翻译,而是一种译意,很多时候,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也正是缘于此,很多时候,妈妈真的是要绞尽脑汁地想,如何用中文沟通?才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难不?确实不易!

双语育儿,是对谁的挑战?当属妈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应词汇】妈妈在中国长大,又在美国生活了十余年,一些词汇,尤其是生活中的常见词,很多时候,想找到中英文对应的,还真不是一件易事。比如说,妈妈告诉哥哥,“上课注意听讲,不要捣乱”,那么,这“捣乱”一词,和生活在英语环境中的哥哥如何解释?相对应的英文词,又是什么?

再比如,老师说哥哥上课时“Silly”,转变成中文,这个“Silly”,又是何意?虽说Google翻译中,“Silly”一词有如此之多的中文解释,但还真没有老师所谓的“Silly”之意。怎么办?妈妈只好“摒弃”自己的中文词汇,尤其是与学校和学习相关的,再次将英文词汇从头学起,感觉这真是,哥哥上学后,妈妈新的学习生涯又开始了。

而且的而且,妈妈与哥哥关于学校的交流中,还必须使用小同学熟悉的词汇,如“Walking Feet”或“Indoor Voice”,否则,不但是鸡同鸭讲,哥哥不知妈妈所言何物,而且妈妈的沟通交流,也丝毫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啊!

双语育儿,是对谁的挑战?当属妈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妈妈最后语:说心里话,兄弟俩还未入学前,妈妈自己带着两个小朋友,还真没觉得双语对于自己来说是个挑战,但随着小朋友们接触大环境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也随着弟弟的不断长大,妈妈还真觉得,很多的事情,很多的话题,还真必须用英语来沟通交流,效果才会立竿见影,小朋友们才会更清晰明了。

“明亮-妈咪”:美国正面管教导师,留美工商管理硕士,育有一对可爱的中美混血宝贝,生活中特别关注中西育儿之异同,崇尚快乐自由、顺其自然、寓教于乐的美式轻松育儿理念,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内外知名育儿杂志。

欢迎大家关注“明亮妈咪话育儿”的微信公众号,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双语育儿,是对谁的挑战?当属妈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