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两面派倔脾气正面引导敏感期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在“和风晓菡”的带动与鼓励下,我们的“英语育儿读书群”(微信)已经建立起来了,成员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着,既然作为育儿分享的主力成员之一,那么妈妈对于这个小群体,也会象照顾兄弟俩一样去经营、去呵护。今天(5月10日)的讨论,是由一篇“正面管教”为主题的英文文章而开始的,妈妈觉得文章的内容非常好,育儿先育己,很多孩子的问题,不但要从妈妈自身找原因,而且要想孩子做出改变,那么妈妈以身作则,自己要率先做出改变。
也正因此,引出了今天两大话题的讨论与分享,一是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两面派,两种完全不同的作风;二是孩子脾气倔,容易发脾气。妈妈应该如何引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题之一:孩子在学校和在家,表现完全不同。两位妈妈的同一疑问都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在家是乖乖宝,而到了幼儿园或学校,就转身变成了小“恶魔”?
【引导之人】妈妈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的表现不同,也许是和环境有关系,毕竟是一个集体生活,有规矩,更有约束;而另一方面呢,是不是与老师的引导也有一定的关系呢?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引导方法也不可能寻求“大一统”的标准,孩子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引导之人;再就是,硬碰硬,对于很多孩子,肯定是行不通的。退一步说,即使孩子在行为方面,真有任何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因为内心的一种愿望没有被满足,很多时候,孩子是以这种不被接受的“语言”在向家长或老师述说。
【寻求关注】孩子都是喜欢得到关注力的,在家里,可以得到家长全心的关注,那么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大集体中呢?如果想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那是不是就需要有点所为?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如果正面积极的行为被老师忽略,那么是不是就会以负面“小恶魔”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呢?而小学的孩子,妈妈觉得,也是以调皮或不遵守课堂纪律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注意力。
【何种循环】说到孩子以负面行为来【寻求关注】,那么又联系到【引导之人】,全职5年多,妈妈最深的体会则是,与兄弟俩的关系,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小朋友们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妈妈的影响。再回到幼儿园或学校的话题,那么在一个集体中,如果老师能够注意到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那么孩子是不是会越做越好呢?相反地,如果孩子认为,我只能以发脾气或坏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那么又会怎么做呢?是不是也是一种“循环”的关系?
话题之二:孩子的脾气倔,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其实妈妈觉得,孩子发脾气,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而且…在大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心目中,也许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事。
【自我学习】孩子发脾气,尤其是无理由的发脾气,着实很令人头疼,妈妈是深有体会的,但…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来说,发脾气,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是感知自己的情绪,二是学会情绪自控,三是自我意识增长的标志。详情大家可以参见“幼儿期发脾气是益处多多的学习过程”一文,如果家长和老师给予正面积极和顺应发展的引导,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环境引导】发脾气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朋友们会问:应该如何应对呢?妈妈个人认为,孩子的脾气与性格,是与生俱来而无法改变的,可能改变的,是妈妈,是环境,是引导方法(“与生俱来的脾性,需要改变的是妈妈”)。避免可能产生冲突的环境,以适当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妈妈对于兄弟俩的发脾气,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你的坏情绪,我全盘接纳,因为我对你100%的爱,但…因为情绪而带来的行为,如打人、摔东西等,不但不被接纳,而且还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妈妈接纳情绪而惩罚行为的育儿方式”)。
【身临其境】说到【环境引导】,妈妈觉得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家长可以仔细想一下,也可以自我检查一番,家庭成员是不是也有容易发脾气的习惯?身教重于言教,有样学样的榜样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孩子是做他们所看到的,而不是做家长所说或所教的。再就是家长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因为哪些事情发脾气?什么样的场合或环境容易发脾气?以此也可以摸出规律,避免导火索的同时,做出正面的引导。
具体实例:关于孩子脾气倔、动辄大发脾气的话题,两位妈妈与大家进行了实例分享,妈妈在这里也将自己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因为刷牙而大发脾气】一位妈妈说,“我儿子就很容易发脾气,我想引导,但真的找不到门路。比如说,刷牙的时候,下巴上有一点点牙膏泡泡,就一定要求我立刻帮他擦掉,我说等刷完牙再擦,儿子就会大发一通脾气”。(注:小主人公5岁多)
如果是换作小兄弟俩,与兄与弟,妈妈都会这样做:
小朋友提出如此要求之时,妈妈会将纸巾或毛巾递给小朋友,请他自己擦干净;然后迅速结束刷牙这件事情,离开刷牙这个环境。但是事后,找一个小朋友心情比较平静或比较开心的机会,有意无意地以聊天的形式问,“你早晨刷牙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把下巴上的泡泡擦掉?咱们可以刷完牙洗脸的时候再擦呀”!
此情此景,刷牙的正当时,如果兄弟俩的意愿不被满足,那么这也正是给了他们一个大闹脾气的“借口”或“理由”;因此妈妈采取这个先“妥协”再谈话的双赢方法,请小朋友自己解决问题,事后情绪稳定了,再探求问题的所在(Problem),并找出解决方法(Solution),这里的重点是后者的Solution。
话又说回来,
当时擦干净下巴上的牙膏泡泡,还是刷完牙再擦,也许真的就是孩子的个人偏好,既然不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妈妈好象也没必要一定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说法或想法吧?而且,很多时候“小朋友的问题是大人一手造成的”。
【因为破饼干而发脾气】另一位妈妈的分享则是,孩子以前吃饼干的时候,一定要追求一种完美,饼干破了,不但不吃,而且还会发脾气。
妈妈觉得呢,这应该是一个审美敏感期(一般发生在3-5岁),也可谓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敏感期,任何事物都追求一种完整与完美性。我们家哥哥也曾经历过,饼干缺了一个小角儿不吃,面条断了也不吃…妈妈觉得,那就顺其自然好了,这是一个发展历程。
孩子的敏感期很多,每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而且处于同一敏感期中的孩子,表现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作为妈妈,只需要顺应其“要求”,做出正面的引导,尽量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地度过敏感期,那么对于心智发展,也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性飞跃。
妈妈最后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实话实说,我们家兄弟俩,也是不断地犯下错误、改正错误,也正是这些错误,促成了兄弟俩的成长与学习,也为妈妈的育儿,提供了不断钻研与提升的机会。因此,兄弟的成长,妈妈的育儿,也正是在这些错误与问题中(Problem),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Solution),关键是后者的Solution,才是进步的驱动力。
“英语育儿读书群”,组织者是在加拿大的“和风晓菡”以及在美国的“明亮-妈咪”,我们的初衷,一是交友,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二是分享,分享大家育儿中所遇到的难题,分享妈妈们的育儿经验与经历,分享我们读到的英文文章和书籍,分享我们所使用的英文资源(如网络资源),以及分享小朋友们的英文读物……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感谢大家的喜欢与支持!
(此二维码的有效期至5月16日,后续有兴趣入群的朋友,请与妈妈联系)
后一篇:好学兄弟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