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调皮兄弟控制情绪寻求帮助自私妈妈 |
分类: 育儿心得体会 |
正值叛逆加调皮时期的哥哥,在家里经常是无恶不做,那花招、那滑头,很多时候令妈妈真是招架不住;而弟弟呢,近来也是可怕两岁儿(TerribleTwo)初现端倪,并且愈演愈烈;而且兄弟俩,都是自主意识非常强烈的小朋友,因此妈妈目前真是双倍地斗智又斗勇啊!很多事情,妈妈重复了至少10遍,但哥哥依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而又有一些事情呢,妈妈不想让哥哥做,但无论怎么要求、如何叮嘱,小朋友还是不听,照旧我行我素,而且有样学样的弟弟也跟着做。
(兄弟俩在书店玩火车轨道,01.20.2017)
同样拥有两个小男生的M阿姨,说只要兄弟俩同时在家,就是鸡犬不宁,小朋友们哭闹,外加妈妈大吼大叫,很多时候妈妈的情绪还会失控。其实遇到上述的这些情况,妈妈有时候也是火冒三丈,想开始河东狮吼,又想抓过哥哥痛打一顿,但...每次都是理智占了上风。虽说平息当时的风波,需要妈妈的忍耐力,但妈妈觉得,这份忍耐力与平日的“功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寻求帮助】能力再强的妈妈,也是平常人,也不是超人,育儿路上,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自己解决,更不可能所有的困难都自己扛,因此妈妈需要朋友,更需要亲友团。简言之就是,在妈妈感觉自己情绪就要失控,或不知所措,或无助无奈之时,可以给朋友打电话。
生活在美国,虽说妈妈的亲友团不如国内的那么强大,但…妈妈身边或手机里总有那位几位好朋友,无助之时,情绪低落之际,打个电话聊一聊,哪怕只是聊家常,哪怕只是冲着电话那端的朋友一通怒吼般地痛诉,也是一种对坏情绪的缓解;至于远在他乡的朋友们,那么妈妈就会通过信息联系,诉一诉苦,将心中的苦闷说出来,负能量就会得到释放。
【社区群体】加入一些志同道合的妈妈群,也可以说是一些同甘苦、共患难的妈妈们,有问题大家一起聊一聊,或者就是组织小朋友们一起玩(美国称为Playdate);而且这些妈妈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妈妈们可以轮流照看小朋友,其他妈妈可以做些自己的事情,如家庭的采购工作。
在FaceBook和微信上,妈妈都加入了相关的群,如家附近的妈妈们,如在双语宝贝群,再如亲子户外群......有中国妈妈,当然也有美国妈妈,一旦育儿中遇到了任何问题,或者就是心中有自己解不开的结,妈妈就会在相应的群里发条信息,大面积撒网,总会遇到有类似经历的妈妈们,这些好心而又热情的妈妈,要么为妈妈答疑解惑,要么告诉妈妈这些都是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要么…不管怎么说,也许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但能与志同道合的妈妈聊一聊,也是心情的一种释放。
【自私享受】虽说全职妈妈在美国也是一份职业(“美国全职妈妈,是选择,更是职业”),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小朋友是妈妈生活的全部,充其量也只是工作内容(“明亮兄弟是工作内容而非生活全部”),因此,再忙再累,妈妈也是需要给自己一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妈妈来说,写博客,看育儿书,或者就是在厨房里做一餐美食,都是一种“享受”。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妈妈真的好自私,其实怎么说呢,妈妈一点不为自己的“自私”而内疚,毕竟忙里偷闲,“做个自私的妈妈,才能更好地爱孩子”。妈妈的切身体会则是,做个无私奉献的“好”妈妈,表面上看是尽职尽责,实则是一种身心疲惫且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使;妈妈的“自私”,其实也是一种负能量的释放,谁都不希望雪球效应的负能量不断积聚直至爆发。
【转变环境】退一步,海阔天空;换个环境,换份心情,想必每位都有同感。环境造就人,环境创造心情,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带来的心情效应,就会完全不同。走出令自己心烦意乱的环境,也可谓是“逃”出这份坏心情吧!
虽说兄弟俩在家,都还算是懂事的乖乖宝,但也有令妈妈抓狂或冲动之时,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爸爸在家,那么妈妈就会“躲”开小朋友们,告诉爸爸“I
need to take a break. I’m going to the
office.”(我需要休息一下,我去书房);或者就是去卧室,洗个澡,躺一下;再或者就是自己出门去采购一些家庭所需,简单到一瓶牛奶,妈妈也会顿感心情舒畅许多。那么如果爸爸不在家呢,妈妈则会“躲”去卫生间,哪怕只有2-3分钟,也会换一份完全不同的心情。
妈妈最后语:事在人为,很多时候,心情也是需要自我调节的,妈妈是个乐观的妈妈(“妈妈的乐观缘于经常告诉自己10句话”),但这也并不是说就没有恼羞成怒、情绪失控之时。小男生的调皮是没有底线的,而妈妈的忍耐力绝对是有极限的,妈妈忍耐力的不断增强,也就不断地在将这个极限推向更深更远之处,正如妈妈开篇所说,这是与平日的“功力”密不可分的,“功力”越强,那么情绪的失控点就会越高,失控的机率就会越低。
前一篇:如何教会叛逆又调皮的哥哥遵守规矩
后一篇:四岁小混血无师自通的英语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