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书中习题引导学生探究http://s2/bmiddle/503cb31d06d8f884ccf11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的重点是大运河,这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共设计了五道习题,这五道题都和大运河有关,在教学中我巧用这五道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一步步去探究。从而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刻体会了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首先,利用[练一练]“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引导学生探究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目的。解题思路是“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大部分学生能够分析出来。
其次,利用[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引导学生探究大运河开凿的条件。其解题思路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分析出第一点。少部分学生能够分析出第二点。只有寥寥几个知识面宽的学生能够分析出第三点来,有的班级还需要老师提示或补充这一点。
第三,利用[动脑筋]“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引导学生探究大运河的作用。其解题思路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在这里就涉及到了跨学科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知识去解释这句话,这一点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做到。解答第二问时就需要学生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然后才能比较出在当时陆运粮食和水运粮食哪个更合算。经过老师的启发,在讨论的基础上,这一问题也很容易分析出来。
第四,利用[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作用。其解题思路是“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在讨论时,有的学生同意男孩子的观点,有的学生同意女孩子的观点,还有一部分学生说两个人的观点都对。这时我就及时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人物和事件要全面。
第五,利用[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探究古今运河有何不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能死读书。其解题思路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因学生对大运河不是很了解的,在探究这一问题时,我就让学生看书中元代运河示意图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联系现在的气候去分析。
经过探究,学生知道了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条件、作用、古今不同,使学生对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顺利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