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2012-02-06 11:08:15)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http://s12/bmiddle/503cb31d44a47f8d7802b

 

[课程标准]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84——89,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听歌曲,展示澳门回归的图片,设问:

    这一历史瞬间发生在何时?


    这是什么事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展示澳门地区图,出示澳门资料。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西

 

 

 

 

 

 

展示郑和人物图片及人物资料,设问:

    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及西洋的地理概念。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动脑筋:

    “郑和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在此基础上设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随同郑和下西洋,“请你来讲讲郑和的经历?”

材料分析与比较 :

文献材料:

    “(16世纪前期)番彝伊朗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

请将文献材料记载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同郑和下西洋活动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戚继光抗倭

展示戚继光人物图片及资料。

动脑筋: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事?引出戚继光抗倭。

设问:

    请你说出他(戚继光)的功绩。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活动探究

编制旅游行程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板书

 

 

设计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二、郑和下西洋

    1405年——1433年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二、戚继光抗倭

    民族英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