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0-12-05 11:22:04)
标签:

教育

分类: 论文与小结

论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最早、时间最长的稳定结构,父母是在孩子心灵上绘制蓝图的第一人,一个人的品质、伦理、道德、思想等德育因素都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前哨阵地,德育在家庭教育系统中的实施,可谓形式生动具体、内容丰富全面,它的作用和意义也远远超过了学校公式化、概念化的德育形式,因此,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学生在诸多的信息与社会现象的感官刺激下,在其道德判断体系没有建立或正在建立的过程中,视觉信息和环境的影响是最具冲击力的。如果学校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家庭成为学校知识教育的延续,那么孩子的“做人”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时空载体。“先成人再成才”我们说的比做得多,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观充斥我们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忽视了品德的形成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的德育就很难产生实效性,我们的教育就会有滑坡的危险。

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称得上有助于子女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所占比重只占30%左右,由于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认识不足,使许多家长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抵御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干扰对家庭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家庭教育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滞碍因素,因此研究一下家庭教育系统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首先,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早是来自家庭的熏陶。家庭是德育的起点,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首先进入了家庭生活,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父母则是他们无法选择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在培养人的品德方面起着奠基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富于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差,思维活动简单,行为习惯多变,加之他们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在精神上对父母的眷恋,从而使家庭环境、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们从家庭集体成员间的道德、伦理、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关系,成人之间、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中,逐渐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因此,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首先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并且在学龄前已经初步形成,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主要的教育基础是五岁以前奠定的,你们在五岁以前所作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可见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初环节,在这个环节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就不得不以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再教育,而“在教育、在改造不仅是最困难的工作,而且也是最痛苦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即使获得成功,对父母也会造成经常的痛苦,会使他们伤透脑筋。”
   其次、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父母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的结果。学校德育也是在着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均不如家庭教育丰富、灵活和具有针对性,因而也不能完全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德育的又一内容,它包括意志、情感、个性心理等多方面内容的陶冶和培养。父母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子女进行符合规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是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根本保证。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到了学龄中期,便开始逐渐摆脱了儿童时代的幼稚、单纯,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开始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他们个性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总想成为或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他们也希望家长承认这点,由于这种成熟感的驱使,他们总是力求加入成年人的生活和活动中来,想去的成年人的品质、能力和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但厌恶家长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家长的亲昵也同样反感,因此,和谐、民主的家教气氛对这一时期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大凡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孩子他们的家庭都充满了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相反,娇纵溺爱、严而无格、放任自流对孩子意志品格、个性心理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也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使孩子感到自己处在幸福之中,它为培养孩子纯洁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正如真理跨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一样父母代过分了,失去了分寸和理智的调节,就会变成溺爱,而溺爱常常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病态,甚至成为孩子畸变的祸根。目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娇纵护短的家长大有人在孩子在家里象太阳,父母则是卫星,孩子成为家庭一切方面的保护对象、服务对象,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这样的家庭氛围必然使孩子骄横跋扈,贪婪自私,缺乏同情心、责任感,从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也必然是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风浪的人,最终不能自立于未来社会。
和娇纵溺爱一样,对子女严而无格的过分要求,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从小对孩子期望甚高,并且信奉“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汉”“对孩子要有好心,但不能给好脸”的教子缄言,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尊心,冷漠、残酷、反应迟钝,这种畸形的教于如何能培养出心理品质健全的孩子呢?血缘关系所带来的亲切感、温暖感足以使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在家庭中得到弥补,但是一旦家长滥用权威,它也更易造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
   再次,父母优良的思想品质,对孩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孩子在学龄中期以前,缺少与社会交往的经验,他们总是以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的,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怎样处世待人,孩子都看在眼里,并将其当作自己的榜样和行为准则,甚至父母的兴趣爱好、以什麽为追求的目标,这些也都无一不对孩子构成影响,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是不无道理的。家长本人的思想品质、理想追求,通过行为的具体方式渗透给孩子,形成他们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父母的这种影响起作用远比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得多。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并不是短时期的教育或激发的结果,他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规律的逐渐认识而产生的,它的形成常常与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点一滴的培养密不可分。少年时代所形成的朴素的知恩图报的思想,就可能成为孩子将来知人民之恩,而立报国之志,有报国之行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家庭不仅使孩子身体成长发育的摇篮,更是孩子思想品质成长的摇篮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功能和责任,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因为目前情况下家庭的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无意否定学校和社会德育的意义,相反,笔者认为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学校和家庭这两个环节协同起来,变家庭教育的随机教育系统为学校教育的同步系统,使两者在德育过程中实行同步的双轨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点设想:

一、建立家长学校。目前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科学。一些家长把智育因素的培养视为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忽视了其对德育的更大、更现实的意义。他们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人”而是成“家”,教育方法上也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因素的有意识的培养。建立家长学校可以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家长的素质和修养,同时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与学校德育同类内容的教育,使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相对独立的健康的德育阵地。

二、建立学校和家庭信息卡。这是加强学校和家庭联系,使两者协同起来,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有力措施。由于孩子在家庭中表现最为真实,一些弱点也暴露的最充分,因此,信息卡以家庭为主要信息输出方,学校为信息转换方,家庭及时把学生的细微变化反映给学校,由学校转化为施教信息反馈给家庭,使德育教育纳入科学的轨道。

三、建立家长和社区相结合的社会帮教系统。这是重要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教育措施的特殊作用在于,可以使失去父母或父母离异的、在社会上有顽劣行为的孩子得到及时的关怀与教育。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一方面要赋予其新的内涵与主题,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德行统一、以身作则是家庭品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2009年9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