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2-04-13 12:53:09)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创新列为中国学生发展六项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那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呢?
多年来,导致我们在实践上陷入泥潭的是我们思想上存在的一些误区:误区一,认为创新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慢慢自动形成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仅仅只是空洞的口号,并没有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误区二,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人人应尽的职责,而只是部分老师的事情,因此,往往只是单纯地通过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创新性较强的活动,专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误区三,认为不是所有学科都具备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功能,而只是部分学科具有此项功能,因此,一些教师就很少研究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误区四,认为现在考试还是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考察,没有真正考察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自动忽视创新素养的培养。
创新,包括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实践创新,要想实现这些创新,创新思维是前提。因此,培养创新素养的关键就是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创新,就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趋势,通过改变事物诸要素的数量、质量、结构的方式促进事物发生新的质变。
促进事物质变创新有三种方式:方式一,通过抓主要矛盾,实现新的质变,分析事物内部诸要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强化起积极作用的主要要素,弱化起消极作用的次要要素,从而促进事物质变而实现创新;方式二,通过改变结构,实现新的质变,结构决定功能,通过改变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时空顺序,从而促进质变而实现创新;方式三,通过调整范围,实现新的质变,突破原来的思考范围,把事物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去思考,增加事物的组成要素,促进新的质变而实现创新。
创新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改革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然后培养学生三种思维能力:一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从而确定行动策略;二是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摒弃孤立、片面、静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联系、全面、发展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要摒弃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从更大的范围、更宽广的视角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问题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但实现的载体和撬动的杠杆都是一致的。当前,基础教育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变革。
变革教学模式。目前满堂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也是碎片化的。在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生成有价值的问题。这种碎片化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能力。因此,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通过整体化教学、问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实验实践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素养。
变革管理模式。目前的一言堂管理方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很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模式要实现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再通过内省自觉解决问题。这样的管理变革,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又可以实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变革评价模式。目前的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撬动教育教学改革,在基层的评价中,仍然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中心,导致了教育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而忽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评价体系中,命题改革的步子不大,没有真正突出考察核心素养,致使教学重知识而轻能力。因次,必须加大评价体系的改革力度,以撬动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盘考虑,要加大教育评价改革力度,撬动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