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方式变革撬动学习方式变革
(2023-04-07 08:33:55)分类: 课堂教学 |
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采取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二是教师采取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很难形成。因此,用教学方式变革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任务。
教师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知识的类别不同,加之不同学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精神流失率过高,课标达成率过低,造成课堂教学严重低效。
不同类别的知识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知识分成三类: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由事实构成的知识系统,这类知识学生主要靠记忆和理解来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的方法,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方法性知识是学科思维的方法论,属于能力范畴,这类知识需要学生不断练习运用才能提高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练习和运用,而不能用灌输方法传授给学生。价值性知识体现学科的意义与价值,属于价值范畴,学生掌握这类知识主要依靠反思与感悟,才能从心灵层面真正体认,这类知识不可能依靠教师的讲而让学生获得,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感悟。综上所述,事实性知识靠理解记忆,方法性知识靠练习运用,价值性知识靠反思感悟,教师切勿千篇一律采用灌输的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两周后,学生知识的保留率从5%到90%不等:用耳朵听,知识留存5%,用眼睛看,知识留存10%,视听结合,知识留存20%,通过演示,知识留存30%,小组讨论,知识存留50%,反复练习,知识留存75%,给别人讲,知识留存90%。可见,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保留率低于50%的几种学习方法是被动学习或个别学习;保留率达到或超过50%的几种学习方式就是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类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师必须改变碎片化的教学方式。碎片化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把一个完整的事物分解成许多微小的部分,然后教师按照课时安排进行教学。碎片化教学既违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也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结构,就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学生也就很难形成支撑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整体化教学。
推进整体化教学的理由如下:一是整体化教学是由事物本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事物本身就是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的整体。学习就是认识事物规律,如果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了,学生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整体化教学是由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决定的。知识是反应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具有内在完整的逻辑体系,如果不能把知识的整体架构呈现给学生,学生很难完整准确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三是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如果采取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违背了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
整体化教学的实现方式很多,比如,思维导图教学方式、主题式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方式等,这些教学方式都有助于学生整体化学习,把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情出发,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教学,不断推进整体化教学水平。
总之,当前的灌输式和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我们应该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教学方式变革撬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