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读《水浒传》的时候,都会觉得里面的官职与宋朝有些出入,还很乱。
的确,里面的官职是乱,主要原因是施耐庵所处朝代的原因。
整部《水浒传》里的官职,糅合了宋朝的官职和元朝某些官职的职责,形成了一套适合施耐庵笔下故事的官职系统,算不上全新的文学产物,但与正史也有差距。
科举考试,大家都是清楚的,过了就当官,过不了就一直考,一直考不上就穷一辈子,大家应该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因科举考试耽误了一辈子。
也正常,学而优则仕嘛。
我们知道,史上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就是官,士大夫阶层,吏就是吏,为官服务的群体。
有很多朋友认为吏就是现在的事业编,其实不是,与事业编有很大不同。
事业编需要考试,可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头等不需要考试。
押司,县衙里不止一位,一般有八位,也就有了高低之分,宋江是第一位押司,地位最高。
但是,再高,也只是个押司,刀笔小吏。
当然,地位要比县衙里的衙役要高,衙役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押司虽然没有品级,但好歹也在官方人员之列。
不需要考试,那押司怎么来的呢?基本上有两个方式,一是本县招募和举荐,二是差遣,本县招募和举荐为主要方式。
招募自不必多说了,贴出告示找人,然后面试就好了。
举荐也不难理解,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人举荐。
宋江干上押司,那定是举荐的,他是富庶人家,在那个年代到县里当差很正常,因为押司等吏几乎没有工资。
宋朝,不止县里有押司,州里也有,刑部也有。
都头呢?《水浒传》里不符合宋朝的官职。
在宋朝,县里是没有“都头”这个职务的,军中才有,为军职名。
施耐庵将都头写到县里,是因元朝时期有都头了,但也只是村以下的一级组织里的头头。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对元朝的县衙官制非常清楚,因此将都头写成县衙里衙役的头头。
《水浒传》里的都头与押司差不多,都是招募和举荐,也有县官自定。
郓城县的两位都头美髯公朱仝和插翅虎雷横,他们二位是举荐;武松的都头是县官自定。
虽说是县官自定,但也不随便,只有像武松那样的能人才能成为都头,要不然抓捕任务很难完成。
既然那会没有都头,武松应该称什么呢?两班衙役的领头人而已,具体称呼无从考证。
士大夫阶层看不起吏,便是因为吏的这种特殊,很多干不长久,更无实权,但也有很多祖祖辈辈为吏的家族,他们根深蒂固,赚钱的门路有,业务熟练,深受县官喜欢。
吏,没前途,宋江的不舍,也只是相对的。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相关影视剧等),如有侵权,烦请原作者联系本文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