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赖宁,原名赖麟,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赖宁从小学开始,品学兼优,曾在书法、绘画、阅读方面获得多项荣誉。小学毕业后,以全县第一名成绩进入重点中学石棉中学。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他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赖宁遇难后,先后被授予“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革命烈士”等称号。他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赖宁精神”,在全国青少年群体中广为传颂。
上面一段话,对于80后的伙伴们,应该是非常非常熟悉的。
1988年5月,中国共青团、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
赖宁曾在90年代作为整个中国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精神的榜样。在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有详细的关于赖宁生平事迹的介绍。
后来,赖宁逐渐被淡化。学校里,社会上,都很少再听到这个名字。这是为何呢?
原因是与一个“原则”有关。“赖宁精神”宣扬和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被认为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相符(赖宁救火,消防队员曾劝阻大家别往火中硬闯,但赖宁不忍心看到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就去扑火,最终牺牲)。根据媒体报道,少数学校已将赖宁的画像从墙上摘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中也删去了其中关于“见义勇为”的叙述,将原版中“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改为了“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赖宁精神是否过时、是否值得提倡?这件事情,教育界存在争议。
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巡视员郑增仪说:当前,中国的安全事故处于多发期,学校的安全工作形势也十分严峻,如校园周边网吧、游戏机室等违法违规经营,治安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伤害青少年的恶性刑事案件急剧增加。为此,新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强调,禁止在中小学校园周围二百米范围内设立网吧,公安机关应当把学校周边地区作为重点治安巡逻区域。
有专家认为,从十几年前号召“向赖宁学习”到如今的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抢险,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少年英雄”的观念在进步。
大家觉得是该提倡还是不提倡学习“赖宁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