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札记:鼓励老师上课有创意——杨敬民,《三角函数》引言课

标签:
听课札记引言课三角函数导游式教学教无定法 |
分类: 听课札记 |
教学片段:
今天,数学组的杨敬民老师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他用了30分钟实践将高二数学必修四的《三角函数》整整一章就“拉”完了。听课过程中,我和易校长不明就里,尽管不是出身数学学科,但依然觉得“跳”的太快。然而,学生却饶有兴致,响应积极,参与热情,丝毫没有“跟不上”的感觉。杨老师上了30分钟,然后让同学们翻阅教材,同时作为课后作业完成两点:1、“检索式”翻阅必修四,找出关键词和有关章节,研读与你课堂上有“共鸣”的相关内容;2、尝试整体自学本册三角部分内容。困惑之余,翻阅教材,发现杨老师是把《三角函数》这一章的各节内容进行了有机串联,就如同导游给游客一份“行程图”,让学生对章节内容有大致了解,然后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向数学组的老师请教,方知杨老师在尝试上一次章节的“引言课”。
听课感悟:
总所周知,数学课是一门十分讲究逻辑关系的学科,要求思维严谨,逻辑清晰。大部分时间是一节一节的学完之后,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巩固旧知,建构体系,提升能力。而杨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先让学生建立整体知识框架,明晓本章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再进入到各节的学习之中。前者是“先见树木再见森林”,后者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尽管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教法新颖,并且“导游”得当,大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杨老师为什么“突发奇想”呢?原来是他前不久到南京参加了批判性思维专题研讨会,由上海七宝中学数学教育专家文卫星专题报告中《数学章首引言课》得到的灵感,决定尝试带领学生对三角函数部分内容做一个“浅度游”,让学生了解本章轮廓与主线,让学生学习中有全局观,不过分纠缠于某些局部或者不重要的细节。他特别给我强调这有如读孙子兵法,明白始计之“道天地将法”之重,谋攻于势,作战于形也。杨敬民老师愿意主动申请去参加学术会议,学校也非常鼓励老师们想学习,肯做事的愿望,同意他去。事实上,从他给我的课后说明和与会心得的邮件中可以看出,杨老师是用心与会,学有所得。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有法”。然而,当老师采取超越常规教法时,总会引发大家的担心。杨老师得知易校长和我在向数学老师请教和商讨他这种上法时,他内心也有几分不安,特别担心学校领导的不解和担心,于是给易校长发了短信做说明和解释。课后易校长和我分别跟他做了专门探讨,充分肯定他的这种创新和探索精神,方让他释然。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我们常说要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学生,这取决于教师要有个性和创造精神。如果把教师的思想和个性压抑了,教师无法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教学难以有灵气和生气,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不到发展。作为学校,要给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教法,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成都七中之所以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校,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个性,有功底,有追求的名师,离不开“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办学传统。七中文化中“个性成长”,不仅仅是学生要“个性成长”,还要有教师的“个性成长”。所以,易校长在行政会上谈及杨老师这节课时坚定表示,七中的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要允许和鼓励老师探索创新,哪怕是不成功也是一笔财富,。
在杨老师的邮件中,特别让我感触的是“王建民老先生完全站在哲学的高度讲数学,高屋建瓴”。学科教学,必学站在更高的哲学高度去俯视具体的学科知识,而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讲授,更不必满足于讲清一道习题,而要置于人类思想和生存智慧的进步,置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由与幸福。只有教师有了哲学思想和哲学意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教育才能得以进入“化境”,才能成为大家。事实上,数学史上的很多数学家都同时是哲学家、思想家或教育家,例如莱布尼兹、罗素、怀特海、内尔.诺丁斯等等,甚至于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超过了在数学领域的影响力。
多给老师一些学习机会,多给老师一些创新和探索的空间,引导老师研究学科思想,促进老师形成个人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这可能是名师培育的必由之路和最高境界。
附:11月21日杨敬民老师发给我的邮件:
尊敬的毛校长:
您好!
因为今天周三是高一数学晚自习,所以才回家开始整理,现发予您。PPT中有的内容过于单薄(以便课堂板书),所以我打算找时间把课堂板书还原,照之附于相应PPT“大量留白”的部分,再发送于您。
高中数学课不外乎就是引言课、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常见课型,纵观各种刊物,对章首引言课研究较少。
笔者在教学中也就对高中第一节起始课、三角函数引言课、平面向量引言课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引言课有过一些思考或实践,这次南京参会,文卫星老师的评课与专题讲座中受到启发,萌生研究三角函数引言课的教学设计。
这次去南京参加“批判性思维主题专题研讨“,基于我国基础教育在思维批判性上一直滞后于美国,想去开阔视野,寻找方向。
南京六朝古都,人杰地灵,自古江南多才俊,教育也一直走在我国前沿。而这次会议上,既有来自大学老师专业理论的支撑,深厚的学术功力以及旁征博引、富有感染的传播能力,也有各学科批判性思维的渗透与精彩案例。
当然,同创新一样,批判性思维也要有基础。
这次会议最后的展示课,是两位特级教师的同课异构,来自常州一中的特级教师的授课更具有代表性,让我看到所期待的数学课堂。数学味、学术味,深受启发。
来自上海七宝中学数学教育专家文卫星老师的精彩点评,以及他对引言课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尤其谈到想设计三角函数的引言课,这激发了笔者的进一步思考。
在归途中思考,酝酿,回来翻阅各种版本,包括早期苏联的中学教材译本,才有了这次三角函数引言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
基于三角函数公式多、易混淆的特点。抓住三角函数部分内部的逻辑主线,构成三角函数的三大支柱,以此展开,借助直观易懂的几何画板数学实验,让学生对本章整体认知,了解本章逻辑主线与框架,以便后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
这些是我这次尝试的想法的产生与经历,感谢学校给我这次申请外出学习的机会,更感谢毛校长对我的课的鼓励!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学习新概念更自然,接受起来更容易,但知识本身才是最重要!
再次感谢鼓励,吾将再接再厉,砥砺前行!
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