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札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堂好课:李洁老师的课 《讲求思维逻辑 顺畅语言表达—

标签:
句子补写表达自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
分类: 听课札记 |
教学片段:
11月23日(星期三),语文组李洁老师在成都七中第39届教学研讨会的语文分论坛上献了一节《讲求思维逻辑 顺畅语言表达——句子补写及语言表达提升训练》的好课。
在课题引入时,李老师引用舒婷的名言:“只有表达了自己,你才具有了生命。”来说明表达自我的重要性。接着,他以课前张X同学写的“串联三个词形容自己”作为例子作为分析样本。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张X习作中一些表达细节存在逻辑瑕疵而容易引发读者的理解障碍,顺势抛出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在学生由哄笑和惊讶,转为好奇和新鲜,进而激发出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之时,李老师水到渠成引出本堂课的主题“讲求思维逻辑 顺畅语言表达——句子补写及语言表达提升训练”。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进入到反馈训练和课堂检测环节之时,李老师又抛出了“课堂升华 你写我填——[ 2017 九班卷 ]”的原创题,又进一步勾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解题欲望。原来,该题是李老师根据另一位同学写的“串联三个词形容自己”来原创的一道“句子补写”题来做课堂检测和自我诊断。最后,李老师以三句话来结束课堂:“只有表达了你自己,你才具有了生命!只有正确表达了你自己,你才具有了被人理解的生命!学会了精彩表达自己,你定会具有更精彩的生命!”以此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并学会表达自我。这样,这节课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并且教学素材来自学生日常生活,显得生活味十足。
听课感悟:
整堂课,主题鲜明,逻辑清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与学之中。作为高三复习课,通过情境激趣、多向多维对话、深度体验、知识梳理、解法归纳、真题训练、原创题跟进、综合运用提升等,很好地突破了高三语文教学中“句子补写”的教学难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两大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培育。亮点很多,但尤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追求。
表面上看来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在“句子补写”题型中得分率偏低而设计的,但李老师不落窠臼,没有像大多数老师在高三复习课中采用“真题模拟训练+解题技巧总结”的套路,而是巧妙地把学生习作以及自我表达欲望引入进来,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纳入到课程资源之中,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老师和学生生活经历也是课程资源。整节课,轻松幽默,生趣盎然,内容充实,思维强度大,学生得以较好的成长。
目前高中生为什么学习语文积极性不够高?是因为他们觉得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也不能提高多少分,还不如做几道数理化生试题见效快,其根源在于他们没有明白语文学习的生活价值,没有把握好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可亲”“可用” “可控”。“可亲”,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识记字词、背诵范文、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模仿解法等机械学习的俗套,增强生活体验、交流互动、对照反思等学习方式。“可用”,那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语文,学好语文不仅仅高考能考高分进好大学,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从而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让“我”的存在变得真实和凸显。“可控”,就是让学生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其指导思想是: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因此,语文教学要坚持“把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建立在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上”的原则,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意识,注重语文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转变为“素养立意”,帮助学生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附录一:张X的自述稿
我,是谁?一个强者?一个弱者?茫茫世界的一朵浪花?苍穹之下不倒的塔碑?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很强,当然有些人也很强,甚至比我还强,可惜而可憾啊!
我还知道我不屈,万般苦难皆加吾身,我自屹立不倒,重新踏上征程。
最关键的是我谦虚,我从不膨胀,身心空灵,不假外物,淡薄名利。
我,是谁?
我只是一个谦虚,平凡而又潜力无穷的年轻人?
——张X本尊(或其崇拜者)
附录二:课堂升华 你写我填
[ 2017 九班卷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如果用三个词形容自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细致严谨。凡事入细,
学生的自述原文补缺:①总希望将方方面面考虑周全。②但也许正是想将事事做到完美。③更加自由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