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众妙之门》(第二版)4

(2016-08-25 21:51:12)
标签:

杂谈

一逃离:西方文学的一个内在经验

试图用一个概念概括西方现代文学的某种特征无疑是胆大妄为之举;而用“逃离”这种概念或许还让人匪夷所思。但我以为,这个术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概括某些作家的特征。2004年,加拿大籍作家艾丽丝·门罗出版了《逃离》(Runaway),在英语世界广受好评。2004年,门罗第二次获吉勒奖即是因为这本《逃离》,评委们对此书的赞语是“故事令人难忘,语言精确而有独到之处,朴实而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这部由八个短篇小说构成的小说集,于2009年在中国翻译出版,也受到国内作家和读者的重视,确实可以被看作最好的英语小说。小说集开篇就是同名短篇《逃离》,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做卡拉的年轻女性想要逃离极其不协调的同居男友,却又走到半路折回家中的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失败的逃离的故事。

小说的叙述非常缓慢而有心理层次感。小说开始的叙述视角就是卡拉的视角,她站在马厩房门的后面,听到汽车声音响,以为是邻居贾米森太太从希腊度假回来了。“但愿那不是她呀。”小说第一段就是如此微妙的心理活动。每个动作,人物所处的位置,人物的心理,都有层次感地一步步展开。

小说非常讲究构思。首先是时间紧凑,其实小说发生的主要时间就是贾米森太太回到家里的一天的时间,在实际时间里,卡拉坐在贾米森太太面前的时间也很有限,大部分的情节细节是在回忆和心理活动中展开的。贾米森先生是个老迈的诗人,刚去世不久,贾米森太太显然是为了摆脱悲痛到希腊一个小村庄度假。她回到家里,使故事的切入具有动态感。仿佛在这个地方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这就是小说的开始。而小说中的伏笔都是一点点剥开的,那只小羊弗洛拉也逃离了,可是一直在卡拉的心里。这只小羊在故事中曾经带着雾气出现过,结尾又出现一些头盖骨,表明这只小羊可能早就被秃鹫之类的动物吃掉了,但它的灵魂却还在牵绕着卡拉。

小说对当今西方社会底层穷困青年的表现相当有力,他们的困境中容易滋生出人性的恶的一面,但善良如何在这种境遇中与恶抗争,这也是一个生存的难题。卡拉的男友克拉克也是一个底层青年,中学未毕业就辍学,到处流浪,干点杂活,三年前遇到卡拉,他们来到这个偏僻的村落,办了一个马场,教人学骑马,这种营生不用说很不景气。脾气暴躁的克拉克到处与人吵架,在镇上已经很难与人相处了。可想而知卡拉承受了克拉克的火爆脾气与无所事事的生活态度,小说对底层弱势妇女的表现极其精细而微妙。女性的心理是脆弱的,她们要反抗家庭,离家出走,渴望真实的生活,但最终却走向困境而无力自拔。而卡拉在贾米森太太家里帮工,照顾病床上的贾米森先生。卡拉与男朋友的乐子是躲在被窝里议论那个邻居老贾米森,卡拉几乎是想象地说起躺在病床上的老贾米森还想卡拉给他温存。这些到底是真实地发生过的还是只是卡拉的想象,我们无从判断,卡拉说得像真的一样,但又再三对克拉克说那是她的想象。但克拉克看报纸,知道贾米森获得了一项奖金不菲的诗歌大奖,便怂恿卡拉去要挟贾米森太太,说是老贾米森对她进行性骚扰。这让卡拉很不情愿,这多少有亵渎死者之嫌,也让卡拉动了念头要逃离。卡拉显然不想做这样的事,她的内心还保留着善良。

卡拉那天坐在贾米森太太面前,可能想提出克拉克要她做的要挟的事,但话到嘴边她就咽回去了,变成了卡拉对贾米森太太诉说她与克拉克在一起的不快乐。贾米森太太决定帮助她逃到多伦多的朋友那里去,但车快到多伦多时,卡拉因为对城市与陌生人有一种恐惧感,想着以后要面对没有克拉克的人群,心里变得很不踏实,于是跳车回到克拉克身边。接着是克拉克出场,他去归还卡拉逃跑时贾米森太太送给卡拉穿的衣服,并警告贾米森太太不要插手他们家的事,他们站在贾米森太太厨房门外谈话。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谈话,一直是在心理微妙的层面上进行的。他们的对话处于极其不安的状态,但却又有一点贴近,这时卡拉那只逃离的小羊奥尔弗带着夜晚的雾气跑回来了。他们谈话的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话时心理的微妙状态的呈现。

这篇小说叙述得细腻而微妙,构思得精巧又自然,那种心理刻画一点点透示出人物的矛盾心境,并且将之引向困境。小说尤其传达出女性无力自拔的心理特征,卡拉想逃离克拉克,但又欲罢不能,无法决断,犹豫再三,还是回到这种生活状态。矛盾无法解决,一切源自内心的纠结,这才是问题所在。小说回到内心之微妙还嫌不够极致,结尾处卡拉走到树林里,看那些头盖骨,可能是小羊奥尔弗的头盖骨吧?那么在克拉克与贾米森太太对话时,带着雾气出现的小羊,就只是一个幻觉了。小说在心理的微妙感之外,还要加上一些魔幻的色彩。外部世界的存在的真实性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人物的心理感受。总之,这篇小说写得精细微妙而自然灵巧,无疑极其出色,令人击节而叹。当然,门罗这部短篇小说集收入的八篇小说篇篇都很精彩,都各有独到之处。这八篇小说,都是在这种心理经验中,去表现当今北美社会或者说西方世界中,一些处于生活边缘的女性,她们内心与社会的疏离感,她们顽强的自我意识与命运构成的抗争,这些疏离和抗争,都极其微妙而富有层次感。如果要展开分析这些小说,当然非本章篇幅所能。

如果要在文本分析方面,都与“逃离”这一关键词挂上钩,也未尝不可。出于我们分析的集中阐释,还是扣紧这篇名为“逃离”的小说。我们也可以说,这篇讲述“逃离”的故事,主人公最后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实际上是把小说引向了更深的心理纠结。“逃离”引出的是更深地切入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典型的西方浪漫派小说。自我的经验、内心情感、精巧而自然的构思,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文化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小说,在门罗的《逃离》这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然,“逃离”只是一个凸显出来的修辞性的概括,逃离出去,却是更深地回到内心,表现内心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就是西方自浪漫主义以来的文学形成的美学进向。那些没有表现“逃离”主题或行为的作品,也可以说其根基就是立足于浪漫主义文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固然有着不同的方式反叛和挑战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但其思想文化与审美的根基还是在浪漫主义的源流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