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06
  • 关注人气:4,9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儒学——《灵根再植:八十年代儒学反思》书评

(2016-07-06 08:45:00)
标签:

杂谈

文/Blue


之前看过杜维明的《儒家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书中通过访谈的形式讲述了儒学的抗议精神,儒学发展的可能的新方向。虽然形象生动,但由于文体是访谈形式,则限定了内容只能紧紧围绕所提的问题来展开。而这本《灵根再植》则是杜维明直接著书立说的著作,在本书中杜维明通过十八个专题的形式讲自己对入学的理解以及儒学在古代教育,道德,玄学,哲学等中的体现,还分别用几个专题来深度解读中国文化。每个专题的内容深度之光,我在这就不班门弄斧意义介绍,仅举一例来与君共赏。

例如在第一个专题“孔子仁学中的道、学、政”里面在分别讲述其道、学、政三者含义之前就先讲孔子的仁学与古希腊哲学,希伯来神学等进行了比较,引出了仁学的与其他学说的差别,从而引出道德理性,文化关怀以及入世精神,也即是道、学、政。
在讲道德理性时,作者主要将笔墨放在了推己及人的恕道,在讲述其含义的同时也与国外持相似观点的学派进行了比较,也引述了黑格尔等的评价,这表明了作者在讲述儒学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放眼于全世界。

在文化关切里面作者也从另外的角度来释读孔子重礼教的态度,例如在举例孔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般在五四中对这种是持批判态度,因为基本都认为这正体现了孔子过分执着仪式,是吃人的礼教。但是作者却认为从深层次去理解的话孔子的用心可能不仅仅在于仪式本身,而是背后深层的原因——从礼让到攻伐、从“整合”到“分化”的大变动。这一解释让我感到新奇。这一节还从孔子的“民不信不立”来解读得民心的重要性以及孔子的施政主张。 

在“ 政:入世精神 ”一节里讲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与耶稣在基督教以及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进行了对比,然后突出了孔子本身‘即凡而圣’的表现,也引出了仁学的入世精神,在这一个专题中我就感受到了作者对入学的研究之深。

本书的其他专题也都值得我们一一拜读,例如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话,可以从“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中国文化的认同及其创新”、“海外中国文化研究概况”以及“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看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这几个专题来一窥全貌。虽然经历五四以及文革的反儒学思潮,但是有了前面的反也就才会有现在的新儒学。建议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看看本书,相信都会有所收获的。

解读儒学——《灵根再植:八十年代儒学反思》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