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想象一下,今天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一所大学,会是怎样的情景?中国现代史上就曾出现三校合并的“奇迹”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人人都在提西南联大,但陈平原教授认为,我们今天提西南联大,不仅仅是为了好玩,或是为了怀旧,更重要的是反省——21世纪中国的“大学之道”,到底该往哪儿走?
陈平原老师说过:
“联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联大有精神:政治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联大人贫困,可人不猥琐,甚至可以说‘气宇轩昂’,他们的自信刚毅与聪慧,全都写在脸上—这是我阅读西南联大老照片的直接感受。
西南联大是个奇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不仅没被摧毁,还发展壮大了。”

陈平原老师在《大学有精神》中,回忆了有关西南联大的几个片段,这些片段中折射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也蕴含着联大奇迹创造的原因。
在西南联大史料中,我曾看到这样个故事:
当联大师生徒步迁徙经过玉屏县时,看到县城里到处张贴着一份署名县长刘开彝的布告,布告内容大致是:
国难当头之际,大学生是振兴民族的领导者,全县人民必须爱护。现在他们要经过此地,因本县无宽大旅店,县城内的商民住宅,都要开放作为各大学生的住所。大家要将房屋腾让,打扫清洁,并提供种种便利。抗战中,平津以及东南沿海几十乃至上百所大学迁徙到大后方。经历如此大规模内迁,中国大学在战争中没被摧毁反而发展壮大。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比如普通民众的大力支持等。
但我要说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人对于学问的重视。
在这一点上,国民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们意识到这是一场长期战争,日后建设需要专业人才,所以,没让大批大学生和教授上前线。

比起苏联卫国战争中,很多大学师生上前线当列兵,最后牺牲在战场上,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国民政府只是在关键时刻,才征召西南联大学生给美军当翻译。这样的决策,必须给予肯定。
其客观效果是,为日后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留下了“读书种子”。
当时的教育部在详加考虑后认为:
“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所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至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故决定以‘战时需作平时看’为办理方针。
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不有各种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
战争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发生了很多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兵开进燕京大学,日后的北大教授林焘等一行6人投奔自由,从北平辗转来到成都燕京大学复学,这个路程一般只需要20来天,他们竟走了两个多月。联大教授浦江清从上海出发,花了177天,经苏皖赣、闽、粤、桂、贵、云8省,穿越重重封锁,来到昆明任教,只为践西南联大之约。
表面上看起来学者们似乎埋头著述,为学问而学问,如金岳霖写《论道》、冯友兰写《新理学》可实际上,满腔悲愤无处发泄,这种悲愤正是他们著述的动力。

金岳霖的书名为《论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么陈旧的名字,回答是:
有中国味。
他觉得,哪怕只是一点“中国味”,也是对抗战有利的。
那时联大文学院师生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六朝”,背后的因素是“南渡”。因为,中国历史上好几次“南渡”,全都没能复国,这是他们最担心的。
南渡的悲愤,北归的期待,艰难中崛起,这种信心与意志,构成了战争环境下的“大学故事。
所以,在我看来,西南联大的贡献,精神是第一位的。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联大的历史,是一部中国读书人的“心态史”。联大学生何兆武后来在《上学记》中提到当时的“幸福感”一西南联大时期,大家直觉:战争一定胜利,战后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是幸福的。
想了解更多西南联大的历史?
推荐大家阅读这一本《大学有精神》,在陈平原先生犀利的分析、温情的回顾、深邃的思想中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感受中国的大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