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哈佛精英多年研究表明,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身心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于是,在新年的倒计时刻,推出赵园先生《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的书评 ,思考一下如何在“传统伦理”瓦解的背景下,重建“伦理秩序”,拥抱美好生活……
谈起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研究,很自然会想起赵园先生,她曾出版《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等多部专著。
今年出版的《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仍然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续篇。
文人雅士 慢生活
明清易代,使稳定的夫妻伦常出现了危机,名士与士大夫开始寻求精神的伴侣,出现了冒辟疆与董小宛、钱谦益与柳如是、龚鼎孳与顾眉生等名士名妓的故事。尽管有些文人刻意忽略这些女性的家庭角色、身份,或贬抑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但他们的行为本身对传统夫妻伦常的冲击却是重大的,同时打破了人们对于夫妇伦理的习见。
董小宛画像
特别是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姻缘,经过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揄扬,更成为了后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代表。赵园提醒我们,不应该过分高抬明清之际启蒙的意义,在她看来,这仍然只是对传统伦理的“挑战”,而非“颠覆”。
钱谦益与柳如是像
清朝君臣之礼
《绣像忠孝节义二度梅全传》
赵园作为一个对社会问题抱持着关怀的知识分子,写这本书显然有回应社会的目的。我们也很容易将明清之际的伦常剧变与近代以来的“伦常之变”联系到一起。人们往往会将后者归咎于“新文化运动”与“文革”的破坏作用。而现代化的进程,无疑加速了“传统伦理”的崩坏速度。问题的矛盾在于,现代社会又离不开“伦理秩序”的重建,如何在“传统伦理”瓦解的背景下,重新构建“伦理秩序”,应该是赵园反思明清之际士大夫伦理的问题意识。
明代文人士大夫书斋内外
赵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