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武安王徐显秀墓·百亩梨园静待花开

标签:
历史山西魏晋南北朝古墓旅行 |
分类: 帝王の荒冢 |
当六镇的火焰席卷而来,离开故乡的人们似乎都很难再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随着北魏的分裂,东西的对立,邺城的西北与长安的洪渎原成为了新都的密集葬区。不过晋阳作为当时的北齐别都,作为高家的根基之所,也汇聚了大量的人口。一些生民最终没有葬在邺都拥挤且等级分明的西北地区,反而选在了更为自由的晋阳之地。比如彭城太妃大尔朱氏,东安王娄睿,还有今日要分享的这位武安王徐显秀…

百亩梨园,不见芬芳,封土残垣,宛如隔世之花,在黑漆漆的馆内,散发着暗淡的光晕。

两尊武士,头戴兜鏊,身穿明光铠,一个手扶盾牌而立,一个虽遗失了兵器,却也傲立在时光之中。千百年来,他们都不曾离开过这片属于他们主人的土地,尽管他们的位置发生了些变化。


这是一座让我遗憾错过了原始风景的大墓,也是一座建在大墓上的博物馆。因其位于太原市东山西麓的坡地上,西邻王家峰村,当地称作“王墓坡”、“王墓”,发掘后叫作王家峰北朝壁画墓,现今则成为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中的一个展厅。

古墓残存的封土和发掘的墓道被完整保留在了博物馆中,而为了让人感受到墓的原始样貌,博物馆的外观则选择了封土的颜色包裹。

2000年12月初,昔日百亩梨园中的冢茔再次遭遇盗墓,随即相关部门对大墓展开了发掘,花费两年时间,到2002年10月完成了发掘工作。因墓中出土一盒石桌形墓志。墓志盖写有“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铭”,又有志中提及:“王讳颖,字显秀,忠义人也。”,墓主人的身份也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座墓的主人,正是天统年间《北齐书》和《北史》中记载过的徐显秀。不过这位武安王,在正史里的记载不过两句。若非这块墓志,时隔千年的我们可能很难了解他的生平,也很难理解当时他因何功才坐到的三公之位。
他在天统年间既登上过三公之位,显然非一般的凡俗之臣。与其说是他在其位时政绩平平,我想或许是在灭齐之战后作为昔日的伪朝之将他被史书给埋没了,亦或是《北齐书》的篇章遗失所致…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按墓志记载,徐显秀为忠义郡人,此忠义郡应是北魏末年由御夷镇改置而来的,在今河北张家口赤城地区。
相关阅读:《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 狼烟朔风依旧》
徐氏的郡望起于江苏、山东之地,算是世家门第,名声也是显赫一时的,后来子孙繁茂,分散各地(启宗淮沂,或王或子,致唅矢于鲁邦,宝釰于坟/树。亦有美貌盛颜,擅髙名于齐北,洁心苦志,绝操于海隅。自兹以降,分源弥/广,扬声朔,繁如椒实)。唐时星光
徐显秀的祖父徐安为北魏时期的怀戎镇将(祖安,怀戎镇将,温良蕳素,行在言先)。从北齐时于怀戎县置有北燕州,大概位置在今张家口市逐鹿县西南,与怀荒、御夷二镇相距较近,也符合忠义郡人的概念。这里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和六镇之乱时,都是战略之地。
其父徐珍位至司徒(考珍,司徒,蕴异韬/竒,礼申运后),虽然墓志的描述里,徐显秀的父辈已由大魏的边镇走向核心。但从徐显秀后续的经历以及北魏东魏之时没有记载司徒徐珍来看,这个司徒可能是后续因徐显秀的功勋被追封的。
徐显秀出生成长在草原与农耕的交汇地带,自然而然沾染了北地的豪侠英勇之气(王上禀雷精,旁承金气,阚如貙乕,烮似冰霜,宏量恢然,独恣心赏。/关下豪杰,尽慕侠风,边地少年,同归壮槩)。因六镇动乱,洛阳生变,尔朱荣进京勤王时,挑选召集精英,徐显秀就此归于了尔朱麾下(既而北服尘,中原云扰,尒朱天柱,/始辑勤王,宿挹英异,厚相招结,籯粮杖釰,遂參麾鼓)。他的表现可谓精英中的精英,每逢征战之事,无不攻陷敌人(颜行别将,咸必冠军,搏战/致师,无不敌)。于是他被尔朱荣授为前锋都督,马邑县开国伯,太中大夫(授前锋都督,马邑县开国伯、太中大夫)。

徐显秀食邑的马邑一带,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是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城镇。其东南有广武城与陉岭(即雁门山)。北魏时,当时的马邑县属于朔州之地,位置不是汉时的马邑原址。孝昌年后,马邑侨治作并州界,到北齐时又将北朔州治所由新城移至了马邑城,现在在朔州的市区还能看到后来北齐朔州城的城墙。
相关阅读:《北齐朔州城·边关故月胡笳声》
这里临近六镇,六镇势微后,便成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缓冲地带,是战略要地。同时,它也承担着抗击西土之兵迂回袭击的作用,一旦陉岭有失,对整个战事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高欢取代尔朱氏后,徐显秀便跟随了曾同为尔朱手下的高欢,官至凉州刺史,新城大都督,朔州刺史,作为朔州的军事长官,守卫边城之地(髙祖定业,除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直閤将军、帐内正都督、州刾史、新城大都督,复除使持节、/都督朔州诸军事、朔州刺史)。
墓志里说徐显秀是个非常英勇的人,他跟随高欢出生入死,屡入虎口,浴血奋战,越战越勇(一従真主,展英,常冲死地,屡入乕口。体兼伤/以方厉,衣浴血而逾猛,多陵始阵,每殿还师。是曰九军之雄,实唯万夫之特,盟/府已盈,赏典斯茂),给人刘裕那种气吞万里如虎之感。后又因功封为了桑干县开国子(除仪同三司、桒乹县开国子)。桑干县,约在今日的山西省山阴县一带。

北齐建国后,徐显秀作为武将,辗转于边境各州,做过汾州、肆州等地刺史,防御西魏(北周)与北方柔然、突厥的进犯。或许是因为他的守护得当,加上天保年间的局势,齐国边境太平。徐显秀也被赐食了济州平原郡幹(天保初,加开府,仍除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转肆州刺史,凊惠为资,髙明成用,两部均詠,二蕃同偃,赐食平原/郡幹)。不久,他再度调任,封爵(加特进,除成州刺史,封金门郡开国公)。到北齐武成帝年间,他又别封爵位,再次调任,而这次调任,也决定了他后续在一场大战中所作的贡献(大宁初,别封武乡县开国伯,除宜州/刺史)。
不过,这里有几处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成州、金门郡、以及宜州,这三处地名在北齐时应该都不算齐地所有,可能有侨治,寄治等情况存在。唐时星光
成州,按西魏改南秦州为成州,应在今甘肃省境内,很可能当时在北齐的境内有另一处侨治的成州存在,但查找资料后并未寻到。
同时期前后存在的宜州,有南梁所置宜州与西魏延续的宜州,这两处均不在齐地。而因“义”古义通“宜”,北齐当时曾设过两处义州之地,其中一处大约位于今日的三门峡市,因地理位置临近东西边境,当时在东西魏之战中被西魏攻陷部分,所以义州后续有多处郡县出现寄治于汲郡陈城的情况,金门郡也在寄治之列。这一带,在后续周齐邙山之战与宜阳汾北之战中,基本都是参战区域。
徐显秀所领的宜州刺史,有可能便是寄治于汲郡陈城的这处义州,甚至他作为将领,位置更靠近于宜阳之地,作为洛阳之战的前线战场,直面西邻搅扰。大齐河清三年,周军再度联合突厥多道东进,兵势甚盛。
伪隣不逞,连祸作寇,南倾巴濮,西尽牢烧,士若渭沙,戈犹林木,盛轒橹/于金墉,舒旌旆于芒阜。救兵未会,元戎始交,多少相悬,车徒异势。

彼时因为周军势大,兰陵王长恭与斛律光的救援部队到来后,不敢冒进(诏遣兰陵王长恭、大将军斛律光率众击之,军于邙山之下,逗留未进),一直等到平原王段韶前来(乃令韶督精骑一千,发自晋阳。五日便济河,与大将共量进止。)。
从墓志来看,时任宜州刺史的徐显秀也卷入了这场大战之中。这场大战里,他或因所处地为战场前沿,在周兵势大,援兵未至时,独当一面,奋力抗敌;或曾随着兰陵王所带的五百精锐,突围金墉,救洛阳于危难。
王跃马抽釰,/独奋孤挺,遂破百万之师,仍解危城之急。唐时星光
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总之,徐显秀与兰陵王一样,有着孤军之勇,成功化解金墉之围,他亦是功不可没的。此战之后,他被封为武安王,转为徐州刺史(功大礼殊,业隆祑茂,乃封武安王,除/徐州刺史、大行台尚书右仆)。徐州也恰好是兰陵王封地所在,兰陵早先也参与过肆州等地的军事,说不定与徐显秀有着深刻的G命友情,在这场大战中更是配合得当。

徐显秀在徐州任上驭民有方,又几次调任(阈民多术,宣威有庸。( 马喿)传不停,除南朔州刺史,/食赵郡幹,俄转食南兖州幹)。天统四年时,他以高龄回调中央,位至司空(拜司空公/三月乙巳,太上皇帝诏以司徒、东平王俨为大将军,南阳王绰为司徒,开府仪同三司徐显秀为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广宁王孝珩为尚书令。)。此时作为太上皇帝的高湛已禅位给了儿子高纬多年,因为身体每况愈下,又担忧儿子无法坐稳皇位,对内对外的调任与修好,都在为自己的身后事做着铺垫,直到该年十二月,他走到生命的尽头(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
天统五年,高湛的丧事尚未结束,作为辅臣的赵郡王高叡便带领宗室联合上奏,欲外放恩幸之臣和士开,不想却反被和士开谋害,因赵郡王之死,太尉之位空缺,徐显秀在赵郡王死后升为了太尉公(冬官崇邈,懿德是推,我膺逾往,下台增/耀。迁太公/三月丁酉,以司空徐显秀为太尉,并省尚书令娄定远为司空)。
升至太尉后的徐显秀不见朝堂上的具体功绩,只有老将昔日的遗风仍被墓志歌颂(西鼎隆绝,非贤莫允,式从休命,阴阳以调。惟王灵府凝深,天机/俊发,慷慨衷于顾眄,义列形于音旨,难不爱身,胜无伐善,故能立此元功,开兹/荣业,轹天衢以长迈,腾太阶而上驰。宜其愸遗,永锡斯保)。
武平二年正月七日,徐显秀因病去逝,薨于晋阳里第,时年七十岁(树风不静,奄以武平/二年正月七日遘疾,薨于晋阳之里第,时年七十)。从他去世的时间,可以推测他出生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即公元502年。他离世后,兰陵王长恭升为太尉(二月壬寅,以录尚书事、兰陵王长恭为太尉)。


徐显秀死后,按例诏赠(诏赠使持节、都督兾、瀛、沧、/赵、齐、济、汾七州诸军事、兾州刺史、太保、尚书令,祭以太牢),但墓志中的谥号处于议定状态,留了空白(太常谥曰,
可能因为武平二年齐国不算太平,一方面忙于对周战事与修和,后期又有平原王段韶离世,琅琊王杀和士开,与高纬争权被杀等事件影响,徐显秀的谥号最终悬而未决,到这块墓志入土,都未填入。
武平二年十一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徐显秀被葬于晋阳城东北三十余里(以其年十一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塟于晋阳城东北丗余里),基本符合现在这座墓与晋阳古城的关系。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千年已逝,在北齐的别都之上,这座墓看尽了世事沧桑,经历多次被盗,却神奇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当站在博物馆的第二展厅之中。隔着玻璃,看着墓里墓外之景,总有恍惚之感。脚下的墓道静静延伸到不远的地方,地上是昔日的封土残垣,地下是不见尽头的墓室,那里曾躺着徐显秀。如今,他就以这样的方式和每日的游客们进行着时空中的对话。

墙壁两侧,依稀可见的彩绘痕迹,是昔日的仪仗队,他们形态各异,交头接耳,仍在为墓主人的升天之路开道。两位着袍和靴的门吏,双手行礼,正在恭候着墓主人与客人们到来。




徐显秀的墓门,之前便在山西的省博之中见到过。上方各有一衔花的神兽,鹿头鸟身兽蹄,疑为飞廉的形象。下方据说出土时本来也是两只金翅神鸟的形象,采用了黑漆绘制,出土后因为氧化竟然变为了青龙和白虎的样子,实际是在青龙白虎的基础上改绘成了鸟的形象。这样的变化,不知道是否与墓主人的信仰有关系。





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墓室内部的景象,但博物馆中的VR眼镜以及多媒体给了我们很好的体验感。墓室的正壁,是北朝壁画常见的墓主人坐帐宴饮图。

男女主人坐于帐中,女主人蔽髻,着曲领衫,大袖襦,系着腰裙,眼睛保留着修改过的痕迹。

男主人顶介帻,着曲领衫,绯色袍,还披了一身皮毛一体的斗篷。这斗篷看起来极度讲究,黑白相间的花纹,让人第一时间想到集腋成裘这个成语,如果每一嘬黑色的毛发,是一嘬尾毛,那这件衣服真的是需要狩猎诸多动物才能搞出来的。可见徐显秀生活的豪~

男女主人周围围绕着诸多伎乐与侍者,他们的衣饰不乏萨珊波斯的纹样。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伎乐演奏者手中未画笛子,不知是画者的遗漏还是另有故事~

墓室的东西两壁,是鞍马牛车图,分别为男女主人的出行仪仗。不过画面中的鞍马似乎是为女主人所配。从徐显秀曾同高欢一样作为尔朱荣的属下,后期又居于了基本宗室外戚才能登上的官位,他很可能与高欢也有着姻亲关系,但其年龄只比高欢小了几岁,所以这公主的身份是高欢姐妹的可能比女儿高些,但高欢已知的姐妹,一个嫁给了尉景,一个嫁给了厍狄干,其余的均不见记载,考古发掘又没有发现女主人的痕迹,所以便成了历史之谜。而徐显秀死后七年,北齐也走向灭亡,诸多的高氏宗女流于蜀地或改嫁他人,如果这位高家的公主那时还在世,或许在国亡后也再难与徐显秀同穴而眠了…

这里壁画的保存极为不易,而将封土留在博物馆中似乎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第一次在博物馆中绕墓而行,尽管无法转成一圈,却能从720度的视角看到这座墓的各个方向,包括地下之事。
隔着千年的光阴,博物馆中熙熙攘攘……这景象,就如当初武安王的牛车出行,正被大街上的百姓们纷纷张望一般,极为有趣…


残存的封土已不太规则,但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北齐常见的那种圆形封土,只是经历了历代盗取与诸多因素,它早已失去原本的样貌了,被时间雕琢得千疮百孔。

站在冢前,没有往日来自旷野的风声,只有孩子们在周围的嬉笑。
想起展柜中那块墓志的最后。那首美好的诗歌和赞文,敬勒徽猷,/寄之泉路。
其铭曰:/
峻岳播祉,贤宿降精,应时为世,粹在人英。公衷王骨,将气雄名,耳吴阪,锷蕴/丰城。世道威夷,天方长乱,怀釰入楚,扌肙躯从汉。时遇始基,事逢多难,聿为心膂,/兼称贞幹。匈奴合骑,黯连党,奋身逈入,提卒孤往。平城解围,崤函复象,懿勋/光绩,大赉超赏。四衣公衮,八振蕃麾,绛灌烈,黥彭并驰。申酉易没,舟俄移,/始类辞家,终同成郢。国伤旧齿,朝追后命,典册并裦,物俱盛。一棺永往,九泉无竟。

每次走北齐的墓总有些遗憾的感觉,或许源于北齐最终的结局,而徐显秀戎马一生,虽是“九军之雄,万夫之特”,参与了周齐那场知名的邙山大战,却仍在千年里寂寂无音…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他的冢茔得在原址保留,这样的喧闹,或许有好有坏,却也让这个时代的我们可以由他的故事进一步了解那个遥远短暂的时代。

展厅中,几组精美的陶俑代表,与诸多北朝墓中的形象类似,仍是无声而立,像后世展示着那个时代的一抹华彩…





徐显秀墓中最经典的两件,其中之一是辫发骑俑,特殊的头型,尽显北朝少数民族的特色。

另一枚蓝宝石戒指。结合了萨珊波斯的连珠纹和来自希腊罗马神话里半神英雄大力神赫拉克里斯的图样。这件中西方交流的产物,再次向我们讲述了丝路上的文化交融故事。从它戒托上磨损的痕迹,也能看出墓主人生前对它的喜爱程度~

此外还有一些北朝常见的器物。




一棺永往,九泉无竟,纵使山陵变迁,总希望未来仍有人能知道墓主人的故事,在迁徙时仍能寻到他们的身份。这是古人的浪漫与传承,也当落于我们的笔下和行动~

参考文献:《北齐书》、《北史》、《北齐地理志》、《北周地理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南北朝卷、《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探索发现王家峰北齐墓》、《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释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