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2023-11-23 18:23:47)
标签:

古城

历史

旅行

魏晋南北朝

文物古迹

分类: 古城の遗骸

01 六镇简述

北魏的六镇,是当初为抵御北方柔然,拱卫昔日国都平城所设的北边重镇,曾因承担着防御的重任,被给予高度重视,当地镇民被作为国之栋梁,拥有免服税役等特权,并且可靠J功出人头地。从后世的人员来看,守护六镇的镇民包含了鲜卑的勋贵,汉人的豪族,高车等少数民族酋帅部落以及一些坐法徙罪之人。

而随着北魏屡败柔然,制度改革,孝文帝又迁都于洛阳,北边的重视程度则随之减弱,镇民们仍要履行府户义务,却晋升困难,身份低微。这一点,在孝明帝正光年间,已经达到了积怨程度。

正光四年时,魏兰根作为尚书令大都督李崇的长史,随讨柔然。曾对李崇说:“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宗旧类,各各荣显,顾瞻彼此,理当愤怨。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平人,入仕次第,一准其旧。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从此说法,不难看出府户的地位连平民都比不了,但却不得不世袭北边。且难以和大族联姻,与本宗之人也是贵贱立显。

李崇认同魏兰根的看法,并上奏朝廷,但因当时刘腾,元乂的擅权,事情被搁置了。没有及时解决掉六镇日渐严重的矛盾,最终六镇dl,也将整个国家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六镇,不仅仅影响了北魏的盛衰,也同时影响了后世多朝的格局。特别是怀朔、武川两镇,曾是北齐,北周,隋,唐帝王的故乡。

按《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记载,六镇为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御夷。《赤城县志》也提到了御夷镇为北魏的六镇之一。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但若按《魏书》中“诏六镇及御夷城人”来看,至少在孝文帝太和十八年时,御夷尚不在当时的六镇之列,但御夷城却与六镇得到了同样的待遇。如果《水经注》记载无误,可能孝文帝的这次北巡,以及亲临抚恤年迈之人,都在为转御夷城为御夷镇做准备,而此御夷城是御夷故城还是御夷镇城,尚不得知。

而白曜之弟的儿子白契,在宣武帝正始初时转都督御夷、怀荒二镇诸JS,则说明了御夷镇的最晚时间下线。

不过,目前学界对六镇比较公认的看法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怀荒、柔玄。从北魏清河王元怿墓志中提及的“七镇继倾”,御夷镇被算作北魏的七镇之一。或广义上的六镇代指北边诸镇,数量一直在变化,如《魏书》中提及的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均算六镇的范畴。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02 赤城水经

走访北魏六镇的计划已有多年,却一直因为这条北边的战线过长,且遗址多有争议,始终未能成形。

2023年7月初,与朋友从京城出发,计划问鼎燕山第一峰东猴顶,途经了赤城县,并在赤城博物馆中,见到了馆内一张关于北魏御夷镇的照片。于是与两位馆内讲解的姑娘相谈多时,最终确认下这张照片是在猫峪村附近所拍。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早先便在猫峪村寻找过御夷镇的土夯痕迹,一看猫峪村与博物馆和今日要去的独石口都在一条线上,所以便决定在之后的行程中加入御夷镇的走访。

赤城之名,不算陌生,早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时期,就曾以此地兴兵,一来北击库莫奚,二来可南下袭击慕容后燕的幽州之地。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明元帝拓跋嗣时,曾来此抚恤黎民疾苦,并因柔然犯塞,“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北魏的六镇似乎由此演变而来。赤城博物馆中的沙盘,一段绿灯显示的长城,据说便是拓跋嗣泰昌年间遗存下来的,不过因为荒废日久,据说很难到达,所以这次我们没有前往。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濡源,为濡水源头,《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濡水为滦水,其位置在明宣府镇境内,并说明了御夷镇与密云戍相距较近。

濡水在(万全都指挥司)司西百里,即滦水也。源出炭山。《音义》云:濡,乃官反,读曰滦。今司境即后魏所云濡源地也。东北流经云州马营二堡间…

御夷镇城在卫(安右卫)西北,所谓濡源之地也。后魏初,拓跋禄官分其国为三部。一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自统之。魏主焘始置御夷镇于濡源西北,为六镇之一,即此。《水经注》:密云戍,在御夷镇东南九十里,鲍丘水迳其西。似镇与密云境相近。

《水经注》中又有: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迳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注之,水出故城东,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迳渌水池南……

鲍邱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又南,迳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迳孔山西,又历密云戍东,左合孟广硎水。水出硎下,硎甚嶒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迳孔山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称。硎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水,乱流西南,迳密云戍城南,右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又东南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又东南,龙刍溪水自坎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

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临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南注鲍邱水。

结合《中国历史地图册》所示,御夷镇后期的治所,与御夷故城、御夷镇城,并不在一处,显然历史上的御夷镇城址经历过变迁。一般认为御夷故城是今大宏城所在之处,恰在赤城北上的沽源县境内。而御夷镇城在濡源之地,位于御夷故城的东南方向。

当初拓跋焘常幸漠南,安排部署,以备柔然之犯。六镇的辉煌,也随着他的战绩达到了鼎盛。赤城,作为当时北魏的北边东沿之地,又处于关口要塞,可以想见当时定然设有重镇,或许只是在孝文帝以前,御夷之名尚不见于史册才会让后世的我们对这处重镇产生迷茫。

到明朝时,赤城仍为明代九边宣府镇之要地,著名的将领杨洪,生前死后均与这赤城有着不解之缘。

驱车从赤城博物馆向北,沿路是白河的水道。俗话说“一杯京城水,半杯赤城源”。赤城县境内有白黑红三水流经,最终汇入北京的密云水库之中。

白河,古称为沽水,其干流在赤城境内分为两源。其一为独石水,独石水发源于沽源县九龙泉,疑为郦道元笔下所记的九源水。其由独石口乡北栅口入赤城县境,现今称为西河;另一源为红石河,由红石山经独石口城东,称为东河。两源流至赤城县城南而合,经独石口、猫峪、云州、赤城乡、赤城镇、样田、后城7个乡镇,由后城乡河东村出境,入北京市延庆,下流注入白河堡水库,全长129公里。

《水经注》中提及:

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迳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又南,九源水注之。水导北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迳独石西,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迳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

岩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迳一故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迳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县,《地理志》曰:水出县东。北流,迳大翮山、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河。又东南迳一故亭,又东,左与候卤水合。水出西北山,东南流迳候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迳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迳赤城西,屈迳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左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迳渔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

阳乐水即为今日的红河,因水中含有铁元素,故而呈现红色。红河与黑河,均为白河的支流。对比着地图,亲自走过一次,似乎会更容易理解地理上的概念。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车行至云州水库附近,此处的崖壁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特别是水库边的舍身崖,明明我们是迎着晴日到来,却在下车走到崖前阶梯时,突然来了一阵邪风,夹着穿透性极强的水滴,吹得我完全站不住脚地从一头被推到了另一头,而且刚刚立夏的日子,竟然觉得自内而外都是寒气…好不容易迎风跑回,拜了几下舍身大士,风才算小了下来,到我们离去,立马风驻雨歇,暖阳重现。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舍身崖似乎不欢迎我的到来,离去时我心里嘀咕起难道是因为我喜欢慕容家和高家的关系,这处北边之地曾有过什么故事,才会有如此诡异之事发生。果然一查之下,发现这处崖壁竟然就是昔日的独固门所在…不论是拓跋打慕容还是六镇qy时南下,似乎都要经过这里…这般想着,不禁越发敬畏起此地。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03 长城烽火

带着些后怕与胡思乱想,穿过水库边的隧道,在水库稍作停留,我们便继续向北,寻找我怀疑是御夷镇的那几处土夯。

不多时,看着马路对面一闪而过的高台,我们也赶紧掉了头,择了条可以插下去的小路。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但下了坡道后,道路上碎石越发多了,谨慎起见,我们决定徒步走过去。在此土夯的南侧还有一处土夯痕迹,但因为距离过远,我们放弃了前往。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一路向北,沿途老树的痕迹,让人对这处遗迹有些期待。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然而,渐渐接近土夯,突然感觉此处的遗存更似是明长城,而非博物馆的那处痕迹。不过因为御夷镇所处的位置为边塞之地,北魏明元帝时也是修建长城串起的边防,所以六镇之地有长城出现十分正常。加上草原与农耕的过度地带,这里也是明代九边长城诸堡密集分布之所,沿用昔日的防守重镇,重修扩建,都是有可能的。而根据一些论文,御夷镇一代出土物含有北魏、唐、辽、金、元的遗物,可见后世有所沿用。所以这处明长城痕迹,说不定曾经也是在御夷镇戍防的范围基础上增设的。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边塞之地的7月,天空中的云给人强烈的压迫感,也总是以飞快的速度在头顶掠过。在水库时还是阳光懒懒散散地晒着睁不开眼,此刻却因为这头顶的大片云朵变得凉爽起来。呼啸的风声在耳旁不停地聒噪,在风中欣赏着这处长城痕迹与周围环抱如瓮城一般的山势,我和A姐都觉得这两山夹着的开阔地区肯定是JS重地,也是御夷镇以及猫峪之地昔日作为战略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随着前行,一簇簇风中摆动的驼绒藜,在烽火台前摇曳着身姿,也这样闯入了镜头之中。入眼黄黄绿绿,好像横穿了四季,我停留在台西,左顾右盼着草木与地形,同行的伙伴们已经看完了这处痕迹。

因为地图上看,向北还有不只一处的土夯痕迹,有一个田中的,应该也是这边走过去近一些。如果还不是博物馆那处,就可以考虑先回车,再把车子开去猫峪村了。于是大家先行北上而去。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我继续绕着这烽火台转圈,想要看看有没有可能是北魏留下的感觉,然而一无所获…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时不时,夯层的痕迹变得明显,其上夹杂着的碎石,也不知是不是修补的痕迹。站在城西的位置,感受着荒野间越发肆意吹来的风,不禁想到昔日守卫在此的杨洪家族,据说他们的墓也在赤城县,然而今次我却无缘得见。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在远处伙伴的呼喊声中,我频频回头记录下这处残存的烽火台与四周疑似的墙垣痕迹。西侧的位置,这处烽火台所处的地面明显比周围的田地高出了一块,也说不定是角楼长城堡之类的建筑。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04 御夷城址

穿过眼前低矮的玉米地,下了一处台,又上了一处台,远处的土夯才映入眼帘。后来回翻地图才知,我们之所以上下了台子,是因为这里原是一处白河干涸的河道,这处河道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言的尖谷水,也难怪当时觉得那条路很奇怪,地势也低于周围的田地。

C姐因为不想爬高上低,停在了河道对岸等我们回来。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不长的这段路,翻越河道的短短几分钟,再抬头时,天空中的黑云已经从远处压了过来,那浓墨般渲染出的层次感,如水中散开的墨,在无边际的长空中席卷蔓延着。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我加快了些步子,又穿过了一小块玉米田。来前,A姐一直说今年雨水少,玉米长得不好,7月这时候的玉米,确实看着有些矮了,不过亏于此,不用像昔日那般穿越地艰难,可以轻松插空。

若按“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之记载。这处御夷镇遗址,前身似乎是前朝云候卤城,在孝文帝太和中,为防患北狄柔然改设此镇。

顺手查了京城延庆市区,也就是昔日的居庸县一代,至如今的猫峪村,行程距离大约是现代的125公里,若按390米为北魏1里换算,基本符合北魏时期的二百里概念…加之沽水所过前后的情况,还有后来博物馆姑娘推荐的《赤城历史概述》一书,其中提到猫峪很多村民在“古城”区域耕地,当年耕出过铠甲片、铁箭头、一尺多长的大筒瓦、还有挖出的大台缸、瓷罐、瓦罐等器具,东西都是南北朝时期的。所以此处是北魏时代发生过战争的重镇毋庸置疑。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兴奋地在这处痕迹前的玉米地里蹦跶起来,昔日的古战场,千年后总是给人难得的祥和之感,却不免陷入黍离之悲之中。耳边是呼啸的风声,头顶是翻滚的云层,站在这篇玉米田里,仰望环视,不知曾经那些六镇的民众,是如何在这里戍守,又是要苦到何种程度,才最终走向了qy之路。不过看着眼前不太健康的玉米,似乎可以想见,毕竟以前这里可能还是以畜牧为主的,恶劣天气的影响估计在冬季更为苦寒,而这些戍守在此的府户,世代履行义务,却没有了晋升的空间,子子孙孙都要在此居住,当真是不堪生活重负,又没有希望可言。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八月,为了缓解诸镇与洛阳日渐严重的矛盾,孝明帝下令将御夷镇同诸镇一同并改为州,府户悉免为民。又诏郦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对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筹宜置立,裁减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然而,因同年三月起,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已率先聚众称王,随之响应自立者接二连三,诸镇已然叛乱,事情最终未果。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这条迟来的改革之策,在孝文帝迁都之时或许便该下了,但许是孝文彼时的目光尚在南方,而宣武、孝明时期过于注重外戚,诸王与母系的矛盾,所以始终未能将六镇的问题及早解决。而积怨已久的镇名,最终放弃了等待,选择了自己去改变未来的命运…这场KZ,很快也在不久后也得到了御夷镇的响应。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孝昌元年秋八月,柔玄镇杜洛周率众反于上谷,号年真王,攻没郡县,南围燕州。赤城当时属于燕州广宁郡北部之地。彼时追随杜洛周的,还有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等一众人。御夷镇如何落入洛周掌控,史册没有过过多的记载,但从后世北齐、北周人员的关系来看,六镇之间相近的镇以及代北地区的城,都常有往来与结交。

 虽然得知杜洛周之事后,北魏快速反应,以常景号为平北将J,与幽州都督、平北将J元谭一同抵御,并将整条战线从居庸关拉到了卢龙塞。

但从时间来看,这场持续了半年的对峙,因安州石离、冗城、斛盐三戍兵反,与杜洛周里应外合,在孝昌二年正月,魏J于J都关大败,贼J南下。后常景遣统J梁仲礼率兵士邀击。又破了洛周之J,并获贼将御夷镇J主孙念恆。

这半年时间中,御夷镇显然已经与杜洛周的J队站在了同一阵线。作为一J统帅的孙念恆,没有过多的记载,或因他也好,他所奉的杜洛周也好,都不曾被正史认可,只是一介fz…而他所守卫的御夷镇,也仅在此时匆忙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并很快随着六镇的荒废消失于史册之中。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与杜洛周的战争,影响了御夷镇周边的诸多城戍,如今,我们从那些史书上留下的文字,仍能感受到曾在这片大地上纵马驰骋的围攻城戍之景。可一切,却又随着光阴,埋葬在了眼前这片荒芜的边塞之地,唯有两侧青山,仍然包裹守护着这处边城。

穿越到此的我们,看着天上渐渐浓郁的色彩,不时感慨着大自然的神奇,忍不住时时抬头记录下云朵的变化和周围逶迤的山势,幻想着若是有一支魏军,可能会从哪里俯冲下来。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按成一农先生的《太和年间北魏御夷镇初探》,眼前这处土夯痕迹,似乎就是御夷镇东墙南端外的人工高台。不过,从老卫星上看,御夷镇一带的痕迹似乎是南北两城的构造,在我们未去的那处烽火台南侧的痕迹,才是南城的南墙,此处则疑为南北两城之间的东墙所在。我们猜测着这处高台到底是马面?墙?还是台基,却最终也没寻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高台从卫星上看,大约东西为19米,南北在10-12米之间,呈现不规则的长方形。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待走近眼前的土夯,才觉这处夯层十分明显。它积蓄了千年的痕迹,融汇着草原与农耕文明的不同印记,其上还有些碎石和蜗牛壳。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站在这处比我高处近一倍的台前,突觉头顶的黑云比刚刚更近更深邃了。不知不觉中,远处的黑云,与头顶的白云似乎也已汇为了一体。就犹如当初的北魏,从游牧到农耕,主动转变,最终将两种文明融合,直至隋唐迸发出了异彩…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见云层渐渐厚了,大家忙登上高台,瞭望四周。H姐感慨着道家的智慧,摆着手好似要将这两股正在融合的云团汇聚。

我在上面跳起了舞,继续幻想着六镇时此地所经历之事。不知怎的想起了义慈惠石柱上记录下的故事,虽然,石柱上的那场乡葬有着地域的局限,但作为亲历战争的御夷镇,一定也目睹过当时“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的惨烈之景。不知道是不是空气中存在着电波,这个过程在A姐帮我录的片段里,竟是频频闪现,有些诡异之感。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御夷镇视频

见天色如此,我们已放弃了周遭其他痕迹的寻迹,准备转一圈确定下这里是不是博物馆那处。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不想就在这转圈的过程里,已经有豆大的雨点落下,好在,刚刚转到西侧便发现了同角度,于是我们赶紧记录下它的样子,又向南折返。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此时,远处的山似乎透出了光亮,色彩也不似先前的暗沉。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然而,这样边塞交界之处的天气,实在是脾气不好,走了不到一半的位置,雨水已经连成了瀑布,从起初打在后脖梗子处如针扎似的穿透,变成了眼镜下巴上哗哗流下的水,比之日常淋浴的花洒,怕是水流夸张上几倍…

周围空旷的有些吓人,H姐正说没有雷,找棵树避避,先是放眼望去,真的没几棵能挡住人的树,紧接着,天空就很不给面子的打了一声雷…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我用裙子护着电子设备,在烽火台附近停了会儿,本希望靠身后那排小树遮遮风雨,等雨小些再跑。但发现,雨真的是越来越大,刚刚还想着没啥风,此刻雨水就越来越斜,丝毫不给你躲避机会,很快视野都模糊了…

此刻,刚刚还计划避雨的H姐已经过了河道,A姐则早早地跑去了车那边。我俩赶紧追了过去。等看到停车的地方,A姐也将车子开了过来。

 

05风雨之后

三个人狼狈地上了车,不想雨就这样停了。C姐似乎在雨下来前找了车附近的小房子避雨,一点都没淋着…这让我们三个不禁嘀咕起,到底谁说错了话,招来了这场小雨转雷阵雨,直接把人全部浇T。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本计划在dushi口处走访下城和长城,可是这朵天空的云似乎一直在头顶追逐着,刚在dushi口的城址附近看见城的痕迹准备下车,就见云下又飘起了水花…

见状,大家来不及记录,直接上车开走了。等到达了沽源与赤城的县界,我们开着暖风等了会,这雨才稍微停歇。

总结着这处不太欢迎我们之地,我们最终在车上换了ST的衣服,决定直接去南边看塔和北齐基础上修的那段明长城…

果然,一路回返,从独石口处看到的墙,到御夷镇,这天是一路放晴,太阳都出来了。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停在路边拍着刚刚的御夷镇土夯,A姐说,要不要再去,直接pass…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等到了重光塔附近,阳光已经明媚到刺眼,可是依旧觉得头顶的云在追赶着我们…

御夷镇,作为北魏六镇,七镇中不太知名的存在,却因此留给了我不寻常的深刻记忆。特别是头顶的那片云,总让人浮想联翩…

考虑到高欢最后P离了杜洛周投奔葛荣,又是一路逃跑,险些在途中杀了坠下去的儿子……还有拓跋珪和慕容垂,慕容宝之间的打打ss…越发感觉,御夷之地的气场,可能有点强大到与初到此地的我不太相合。

不过回来,仍忍不住研究起昔日的城垣。参考了老WX等,最终画出粗糙的城址范围,感觉找时间,还应该去确认下当时我们看到的城址东墙外的土夯,以及北侧其他痕迹。

详记此文,希望下次前往时,让我们看过了风云突变六镇烽火的御夷镇,可以感受到我们探访六镇的虔诚,欢迎我们的到来~

北魏六镇之御夷镇·几度云雨笑春秋狼烟朔风依旧

参考文献:《魏书》、《北史》、《北齐书》、《水经注》、《赤城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李文龙《河北境内北魏长城及镇戍遗址初探》、成一农《太和年间北魏御夷镇初探》、张文平、苗润华《北魏长城与六镇镇戍遗址调查新识》、祁万利《赤城历史概述》、位置关系图为笔者绘制,部分地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册》十六国及南北朝卷相关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