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

(2024-07-13 18:42:34)
标签:

历史

旅行

魏晋南北朝

古城

游记

分类: 古城の遗骸

01 缘起清都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也是北齐后主高纬和南阳王高绰的生辰~而距离上次端午来邺,恰好三年。选在这样特殊的日子再访邺城,有着诸多原因。

一来,多次走访邺城与北朝墓群,觉得麦收时节的风景最好。

二来,去年底爱上了上帝视角的看城与看墓,想在麦收时节记录下邺下风光。

三来,去年因《邺城:不问漳水归何处 再望清都几沉浮》这篇文章,与张子欣老师相约过,有机会要一起寻访邺城遗迹,听他讲讲邺的故事。

张子欣老师,生于邺,长于邺,参与邺城考古十余年,做了四十年的邺城文化研究,曾是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原会长,文保研究员,《临漳县志》的主编,书写过诸多与邺相关的故事。如今他已是80岁的高龄,能有机会与他同行邺下,实乃我之幸事,令我激动不已。

去前,将变动多次的行程发给了张老师,最终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敲定了走访的几处遗迹顺序,又约了些邺下之地的其他朋友同行。

关于此次行程的主题,我设想为“请君只看清都邺”。因去年我和果果去洛阳时搞了一次“请君只看洛阳城”诸门的组图,所以这次也想做一组“请君只看清都邺”的各门之图。为此,还特意作了两首游走邺城的诗歌,最后组合成了本篇游记的标题。

其一

麦浪滚滚绿复黄,台前烟柳凝成殇。谁识漳河回转处,遍寻邺都目苍茫。

其二
驱车荒村残垣侧,鸟瞰六朝繁华谢。谁识漳河风雨处,请君只看清都邺。

只可惜最后因时间关系,果果没有来成,但与同行朋友们诸门的组图,还是有的~

清都,为帝之所居。在东魏北齐时期,作为国都的邺下之地,置有司州。其下又辖十郡,首郡便为清都,设有清都尹之职。一直觉得埋于荒村被历史遗忘的邺城与清都之名极为相配。而清都的故事,仍有许多,待我们去探索~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邺城苗耕川老师书 “请君只看清都邺”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02 漳水之经

2024年6月10日一大早,我与红树大师接上了张老师与他的老伴马老师,又在西门豹祠和霄霄兄汇了合,五人先行开启了这次邺城的寻访内容。

第一站,是漳河桥南头。顾名思义,这里的故事应与漳水的流经有关。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漳河大桥 西南向东北拍摄

在大桥东南停好了车,大家随张老师在骄阳下步行至桥的西南方向。

霄霄兄设想周道,一路帮两位老人打着伞,红树大师则开始了记录。

站在桥的一角,入目已是草木苍翠,大桥是现代的大桥,但是名字里却有着水经的记忆。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漳河大桥西侧景象

在桥头先行合了张影。张老师才指点着昔日河流的走势,伴着马路上传来的震耳之声,将这古今之地,与我们道来他这些年的见解。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组图 漳河桥南头合影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组图 漳河桥南头合影

按《水经注》的记载:

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即斯城矣。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后赵建武中石柱

…………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于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军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迳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於此陌。

不难看出漳水流经了讲武城的南侧,西门豹祠的北侧,后赵阅马台的西侧,祭陌西侧几个邺城周边的知名地点。

张老师解释说,漳河又东,迳武城南,当时的漳河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漳河的位置,应该是更靠北的。所以漳河的泛滥才能把武城南面给冲毁,在现今北丰村北靠北侧的河床底下,先前也发现过被盗的东魏北齐墓。所以原本的河道肯定不是穿墓而过。

尔后漳水的流经,很多材料逗号点在了东北后头,但实际上,这个断句应该是“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一个逗号之别,后者才能符合目前西门豹祠的地理情况。若按前者,西门豹祠的位置就要比现在更偏北才对。那曹操的高陵位置也会随之北移,很难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漳河大桥西侧景象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漳河大桥西向东 地势升高

经过西门豹祠后,漳水继续东流,会经过石虎的凉马台遗址西侧。河流不会自然拐弯,而是遇到高台才发生了方向变化。因为凉马台所处的高岗阻碍,汹涌的漳水转而向北行,走了今白道村东一带。

这座台,又叫阅马台。其遗址应该在这座漳河桥向东北,讲武城向东南,西太平村向西北,三者交汇的一处高岗上。台是依着岗建设的。在磁县临漳当地行驶时,偶尔能感觉到岗之地貌的起伏,实际就是丘陵地貌的特点。

这次行走,才让我终于恍然了为啥北朝墓志里常常出现以“岗”为标志的点位。一来,用当地的称呼作标记,方便记录陵墓位置;二来,高岗应该也有阻碍漳水的作用,可以对陵墓有一定保护;三来,背高岗面漳水的风水也是陵墓极佳的选址。

张老师说阅马台所在的高岗处,遗址文化层非常丰富,发现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曹魏文化和东魏北齐时期的文化等等。可惜这次我们只是站在漳河桥南侧观望,并未近前寻到什么特殊之处。但显然,高台不仅仅让波涛汹涌的漳水转弯,也为先民们提供了生存条件。

根据这次所学,我尝试画了下阅马台与昔日的漳水,因不确定今日漳水河道中墓的位置,也不确定昔日河道的宽度,更不确定阅马台的大小,故仅为推测参考之用。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阅马台周边想象图

另一个刷新我认知的地方,是张老师告诉我们在西太平村西南方向还留有一处高地。其南有一股水,应该是从洹水而来,就是《水经注》里说的洹水新河。这股水是曹操当初建设玄武池,以及周游邺城所引的水。

《水经注》的洹水经中提及:

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今殷墟东侧的洹水

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迳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北水北迳东明观下,昔慕容隽梦石虎齿其臂,寤而恶之,购求其尸,而莫之知。后宫嬖妾言虎葬东明观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不腐。隽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阳约数其罪而鞭之。此盖虎始葬处也。又北迳建春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两石柱,螭矩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于平城。东侧西屈,北对射堂。渌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其水际其西,迳魏武玄武故苑。苑旧有玄武池,以肄舟楫。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其水西流注于漳。南水东北迳女亭城北,又东北迳高陵城南,东绝坰沟,又东迳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注白沟。坰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迳高陵城东,又北迳斥丘县故城西。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春秋经》书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也。汉高帝六年,封唐厉为侯国,王莽之利丘矣。又屈迳其城北,东北流注于白沟。

洹水自邺,东迳安阳县故城北。徐广《晋纪》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斩张豺于安阳,是也。《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洹水东流者也。

从水经中不难发现,洹水流经殷墟后向东北方向有一分支,称为洹水新河,洹水新河流经了邺城南,此时的邺城仅有邺北城,南城尚未建设。接着水又分作了二水,向北之水流经邺北城东墙一带的东明观,又流经了建春门,在东侧向西拐弯,向西过了曹操所设的玄武故苑。再注入漳水。

昔日我认知中,因北齐高隆之传中提及的:

天平初,丁母艰解任,寻诏起为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时初给民田,贵势皆占良美,贫弱咸受瘠薄。隆之启高祖,悉更反易,乃得均平。又领营构大将军,京邑制造,莫不由之。增筑南城,周回二十五里。以漳水近于帝城,起长堤以防泛溢之患。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治水碾硙,并有利于时。

总觉得邺城的护城河是漳水,玄武池理论也是离漳水近,今日才因张老师之言发现至少曹魏到北魏时期,洹水才是邺北城的护城河,不然怎会有从东侧进行西拐绕行这类的描述。

但为何舍近求远去引洹水?

张老师解释说是漳水的地势低。水无法向高处引,只能从高向低引。洹水新河在西太平的地势高。洹水流经邺城南。这条河不会无缘无故自己到邺城,应该是地势所致,或者被人工引过去的。至于走向,目前很难确认。昔日张老师也曾实地走访,和当地村民聊天。得知七十年代初,修筑扬水站,特意垫高过站基,当时挖出来过很多瓦片,陶罐,也是多文化层的,进一步证实了昔日人们所赖以生存的高岗是存在的。

霄霄兄对此也极为认同,还探讨了下七垣一带出土的商文化,讲武城出的龙山文化等等,都是在高地之处。

张老师又提到漳水西面,河北的下七垣,河南安阳县渔洋,漳河两岸所存的重要古村。认为项羽当初破釜沉舟,应该就是在这两个村一带。漳水以前作滳水,后来变为了漳水,其实同音。

滳水之言不禁让我想起刚刚来路上所见的韩王渡。韩王是谁?我想到了韩王信和北齐的恩幸之臣韩长鸾。渡,则感觉和水有关系。

张老师说韩王应该不是我想的那种,但渡应该确实和水有关系。这附近有十几个王渡。问题回到了洹水新河如何到达了邺城南?

今日107国道东侧的这些王渡,有可能就是洹水流过的痕迹。我们即将要前往的时固村,现在有一处很低的遗迹,应该是洹水新河入漳水的地方。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漳河大桥西侧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03 时固永固

烈日如火,在桥头探讨水经,梳理古河之流向,乐趣无限,启示颇多,暑气之苦,毫无影响。

一番谈论结束,大家方过了马路,上车继续启程,准备去看看时固村附近,再与另一波小伙伴们汇合。

关于时固村,之前在张老师书里看到过邺下村名的演变,所以来前,特意提出想看疑似苻天王诞生地,斛律家族和段氏家族的宅邸。

行程定下后,初看此村名时固,便想到了苻天王字永固,总觉有些关系。

《晋书》中载: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雄之子也。祖洪,从石季龙徙邺,家于永贵里。其母苟氏尝游漳水,祈子于西门豹祠,其夜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坚焉。有神光自天烛其庭。

张老师提到过马辛庄村西北500米左右,出土的唐代墓志,墓志中有永固村西一里之说。唐时可能有永固里,永固坊在这一带。至于为何叫永固,是否与苻天王的字有关,不能断言。但可能因为昔日是皇帝故里,所以才有了永固里。另外苻天王祖父所住的永贵里,是否是永固里的前身,这个也只是推测。

时固村疑为永固里之人迁徙而来的村庄,所以名字上有传承关系。时固村的地理位置临近西门豹祠之地,当初苻天王之母常常游于漳水,应该是因临近西门豹祠,才会经过上岸去求子。所以永固里,时固村之名,有可能与苻天王的出生地有关。

在时固村等候片刻,与临漳县的九弦钥姑娘及其家人汇了合。

大家一路寒暄,行至时固村北边缘的阴凉之处。张老师指向西侧田间低洼的沟地,向我们继续描述着被引来的洹水新河以及此地西侧原来应该有土丘,致使洹水新河到此无法向北而沿着土丘之南转而向东的推断。改道后的洹水向东又引至了邺北城,由东转西,再向北到达玄武池。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组图 时固村北侧西望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组图 时固村北侧西望

村北不远处的树林地带,是一处新石器遗址,以前应该也属于高土丘的残存。凉马台遗址应该就在树林附近的台地上,昔日曾出过“大赵万岁”的瓦当。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组图 大赵万岁瓦当 邺城博物馆藏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组图 大赵万岁瓦当 邺城博物馆藏

据说部分学者认为此处是西门豹祠的遗址。但因为现在时固村西侧的西门豹祠确切出土了后赵建武的石柱,所以后赵的西门豹祠所在基本可以确认,但那处豹祠并没有关于汉以前西门豹祠遗址的痕迹。此村北侧的这个疑为凉马台的台地有没有可能是汉代的西门豹祠,目前也没有相关证据。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组图 时固村北侧北望

霄霄兄发现地上的几片碎瓦,经辨识,应该是东魏北齐时期的,想来我们脚下之地昔日也有过北朝宫殿之类的遗存,或许就是仙都苑的殿宇呢。

说过了时固村,张老师又分析了周围其他几处村名。

如北丰村,昔日为丰乐镇,改名前叫梨园镇,应该是后赵的梨园宫,距离豹祠不远。按县志中提及:梨园宫在城西十里,宋时为国信传食顿亭,今废。

粗略测量,北丰村所在确实符合宋明时代的十里之地。

西太平村,昔日叫段王村,段王之名应与北齐武威昭景王段荣有关,此村最早应该在三台一带,但因漳水改道,被迫南迁至此。个人猜想,和段韶应该也有关系。

东太平村,原名焦古驼,村东头有十几户人家,叫胡连庄。这些人应该是斛律氏的后人,也是因为漳水改道迁徙过来,由东太平村辖管。村中人多姓胡,应是斛律改姓而来。对应县志中有:齐左丞相咸阳王斛律明月宅,在城北,今其所居之地为南北二斛律村。可知斛律光原来的宅邸在邺城之北,后人所居村庄由姓氏演变而来,今邺下无斛律村,城北当初为漳水冲毁,迁徙改名应属正常。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时固村北合影 望北有“高台”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04  仙都之苑

离开时固村,下一站是我一直以来颇为关注的仙都苑遗址。这座集了五岳四海,巧妙机关,各类娱乐设施于一体的皇家园林,应该说是昔日邺下奢靡生活的缩影之地,但其是否有遗存,我前几次来却是脑中空白的。这次总算是在张老师的讲述中,了解了些痕迹和范围。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邺北城 邺南城 仙都苑位置示意图 邺城三台博物馆藏

将车子停在了习文村北的省道上,此时已经是在仙都苑的范围内了,即下文图中我衣服所指的位置,其向前不远就是邺城内城的西墙,再向南可通向邺城的上秋门之处,向北则是西华门。

西华门一带,是张老师故事的重点之一。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西华门文保碑

仙都苑的范围到底有多大,现在并没有考证,但能集下山海通船之地,肯定小不了。想起刚刚所说的阅马台高地,我猜想会不会那高地也是昔日的五岳所在,不过张老师感觉应该不是。

听张老师说当地“先有板堂,后有板屯”。板屯村是后期屯田而来,因为后来修路,比板堂发展得还好。但板堂村,据说是仙都苑遗留下来的木板祠堂,算是西华门外。我理解,就是《历代帝王宅京记》里所说的那座仙都苑北海中的密作堂。

《历代帝王宅京记》中关于仙都苑的记载,细节非常丰富,张老师说这本书的记载实际是来自《嘉靖彰德府志》,而府志引自宋代的《相台志》,有:

北海中有密作堂【堂周回二十四,架以大船浮之于水,为激轮于堂,层层各异,下层刻木为七人,相对列坐,一人弹琵琶,一人击胡鼓,一人弹箜篌,一人抝筝,一人振铜钹,一人拍板,一人弄盘,并衣之以锦绣,其节防进退,俯仰莫不中规,中堂作佛堂三间,佛事精丽,又作木僧七人,各长三尺衣以缯防,堂西南角,一僧手执香奁,东南角一僧手执香炉,而立余五僧绕佛左转行道,每立西南角,则执香奁僧,以手拈香授行道僧,僧舒手受香复行至东南角,则执香炉僧舒手授香于行道僧,僧乃舒手置香于炉中,遂至佛前作礼,礼毕,整衣而行,周而复始,与人无异,上层亦作佛堂,傍列菩萨及侍卫力士佛,坐帐上刻作飞僊,循环右转,又刻画紫云,飞腾相映,左转往来,交错终日不絶,并黄门侍郎博陵雀士顺,所制奇巧机妙,自古未有】

密作堂巧夺天工的拜佛木僧,感觉是墨家的机关术,利用流水,形成了动力。

关于仙都苑的正门入口,张老师分析应为西华门出来向西之地,并且那座传说的贫儿村,大约就在此处。那位置我和果果2023年2月去找西华门的文保碑时误入过,只是当时我们专注于找碑,没有留意过其他野田里的痕迹。

贫儿村【齐后主高纬天统末,于密作堂侧,率诸内人阉官等,作贫儿村,编蒲为席,剪茅为房,防经之荐,折篑之床,故破靴履,糟糠饮食,陷阱黎灶,短题破厂,篙檐不蔽风雨,纬与诸妃嫔游戏其中,以为笑乐,多置货物,纬躬为市,令胡后坐店卖酒,而令宫人交易,其中往来,无禁三日而罢,呜呼!人之昏愚,有若是哉】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贫儿村的记载《北齐书》亦有:“又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自弊衣为乞食儿。又为穷儿之市,躬自交易。”之说。

如果板堂村是昔日的密作堂,那么起于其侧的贫儿村,确实应该正对西华门之地,在板堂村北侧。西华门作为邺城南城的重要出入之路,有属于三道门那种级别很高的城门,应该是帝王出游常走的。如此来看,帝王从邺宫前往仙都苑,交通十分便利。

无意中去过了高纬和嫔妃玩要饭的地方~一时间,真是又惊又喜又憾,惊的是,我竟然去了贫儿村,喜的是,原来我已经多次打卡了仙都苑的名场面~憾的则是去了两次西华门那里竟然都没有留意到仙都苑的痕迹。

此外,张老师提到了芝村,灵芝村,应该都属于原来曹魏的灵芝园。灵芝园是曹操受封于邺时所建,当时邺东有芳林园,邺西有灵芝园。曹魏黄初二年时,甘露降于灵芝园,是一场吉兆。《嘉靖彰德府志》中还提到了灵芝池。

灵芝池《邺中记》云,此池在城西三里,黄初三年,文帝凿,四年有鹈鹕集于池,疑此误书洛阳故事。又引曹植诗曰: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或曰:西园即玄武苑是也。】

从名称演变上,比较认同张老师推断的灵芝园,不过芝村和灵芝村的位置确实偏离邺北城较大,西园之说或许仍需进一步探究,也可能与后世治所变化等均有关联。

灵芝村里目前有一处省保,即甄妃墓。

甄夫人于黄初二年被赐死,初葬于邺,后其子登基,在太和二年十二月将其改葬于朝阳陵。此处按县志记载为甄皇后之墓,但并未明说是初葬地还是改葬地,而因为未发掘,目前也很难确定是不是甄皇后的墓。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甄妃墓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甄妃墓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甄妃墓

芝村的西头,习文村东南,距离邺城西南角约2公里之处,有一座当地称为芝村寨的地儿,70年代前,那里还有正方形的城垣遗址,城垣残高1-3米左右,70年代后,因平整土地,用作习文中学的学农基地,才把墙给平掉。张老师推测此寨即为高阳王思宗城。

关于这个思宗城,《历代帝王宅京记》中记为:

高阳王思宗城【高纬于苑内作小城,令思宗为城主,纬亲率阉官集卫士围城,鼓噪矢石乱发一日一夜,攻城西北隅,思宗东走,为战兵所擒,后周师入邺,纬独与其家僮宦者数百人,走青州,尉迟勒擒送周,此将亡之兆】

这个材料始终让人有些迷惑,感觉应该存在误传的成分。因北齐无高阳王思宗。但有高欢十一子高阳王高湜,高湜子高士义,高欢从子上洛王高思宗。

高阳王高湜去世于北齐乾明年间,高纬时早已不在人世,其子史册无过多描述,应该和这座城的故事没有大关系。

而上洛王思宗,在北齐武平元年被封为司空,按其传记记载:天保初,封上洛郡王。历位司空、太傅,薨于官。可见,高思宗应该是薨于太傅位或死后被赠了太傅的。

武平元年时,高欢十三子华山王凝为太傅,此后无记载。从任城王在兵败时所说,兄弟十五人,仅余他一人,可知高凝死于武平元年到武平七年间,可能比冯翊王高润死得还要早。

北齐武平二年二月,赵彦深被提为司空。此时不见原为司空的高思宗升迁与否。或许此次升迁因华山王离世,使得高思宗成为太傅,赵彦深升为司空。此后北齐书并无太傅一职变迁记载,是北齐书遗失所致?是高思宗一直在此位做到北齐亡国?或其他原因,今已无考。

结合思宗城之事,个人做出一种推测。

首先,思宗城的故事,应该与《北齐书》里所说的“写筑西鄙诸城,黑衣为羌兵;鼓噪陵之,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情节是类似的。

北齐武平五年时,发生了一件事,高思宗养弟高思好,在赵郡王和斛律光死后,以高纬“幽母深宫,无复人子之礼;二弟残戮,顿绝孔怀之义。”等为由谋反。从他谋反的理由,可见其对齐国的各种事都挺清楚的,如果此时思宗城之事已经发生了,估计也会被写到檄文里。因此,此时思宗城之事应该还未发生。

后主时,斫骨光弁奉使至州,思好迎之甚谨,光弁倨敖,思好因心衔恨。武平五年,遂举兵反。与并州诸贵书曰:「主上少长深宫,未辨人之情伪,昵近凶狡,疏远忠良。遂使刀锯刑余,贵溢轩阶,商胡丑类,擅权帷幄,剥削生灵,劫掠朝市。暗于听受,专行忍害。幽母深宫,无复人子之礼;二弟残戮,顿绝孔怀之义。仍纵子立夺马于东门,光弁擎鹰于西市,駮龙得仪同之号,逍遥受郡君之名,犬马班位,荣冠轩冕。人不堪役,思长乱阶。赵郡王睿实曰宗英,社稷惟寄,左丞相斛律明月,世为元辅,威著邻国,无罪无辜,奄见诛殄。孤既忝预皇枝,实蒙殊奖,今便拥率义兵,指除君侧之害。幸悉此怀,无致疑惑。」

同年,高思好兵败后投水而死,死后还被暴尸,焚尸,烹于市。其妻子受到连累,被高纬及内参人等在宫内做了箭靶子,又被火焚杀之。其夫人的妹妹是高湛的弘德夫人李氏,也是被高纬杀死的南阳王高绰的母亲,她早先还是魏孝静帝的妃子。在经历了儿子被杀,又听说姐姐被虐杀至死后,这位夫人也是发狂而薨。

朔州行台、南安王思好反。辛丑,行幸晋阳。尚书令唐邕等大破思好,思好投水死,焚其尸,并其妻李氏。

弘德夫人李氏,赵郡李叔让女也。初为魏静帝嫔,武成纳焉。生南阳王仁盛,为太妃。姊为南安王思妃,坐夫反,以烧死。太妃闻之,发狂而薨。 

从高思好致书并州诸贵,到后来事情的牵扯上来看,如果当时高思宗在世,对弟弟的谋反很难说毫不知情,而见到弟弟一家最后的惨状,不知道是否会有求情之举。

这场思宗城里的游戏是高纬单纯的娱乐,还是借此寻找的发泄口,或许不是无端而起。

值得留意的是,故事里的高思宗只是被擒,并未提到被杀。从高思宗之子高元海颇受北齐武成帝高湛及后主高纬信任,又在北齐亡国前参与了筹谋高纬禅位皇太子的事情来看,高思宗父子应该立场很明确,不存在与高思好同谋的嫌疑。所以纵使有思宗城之事,尚不遭帝王嫌弃,直接被戮。

综上推测,个人感觉,高思宗很可能死于武平五年到七年之间,有可能是因思宗城之事后,才抑郁而终的。另外其子高元海到亡国未见袭爵上洛王之记载,是因其非嫡子?还是高思宗直到北齐忙于对周战事前后才离世,因史料不足,不敢断言。

以上推断,或需等他日高思宗等人的墓志现世才能进一步了解了。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仙都苑中合影

思宗城西北有习文村,邺城有习文讲武两村。习文村,似由修仁村而来,而修仁村可能就是北朝墓志里提及的修仁里之地,此地曾出土过佛像。修仁里昔日疑位于仙都苑内,衡山之阳,南海之阴。既为南岳衡山,应属于仙都苑南垣之处。

上柳村,疑为上流之意,应属于仙都苑北,之前也出过佛像等物。上流有河,河源头为何处?据说义城村原有两泉很大,河为青龙河,河源顺着往东流,到安阳永和乡,注入洹水。河头则在河头村,即今河图村。

停留在省道上多时,这仙都苑的影像也在脑子里构建了多时,根据想象,回来大致画了一张示意图,仅供参考之用。

谁识漳河回转处请君只看清都邺(上)图 仙都苑想象图

 

不敢耽误行程,我们启程出发,下一站,便是邺城的诸多城门之地。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这次寻访时干货颇多,一篇已难尽述,其余内容请期待下篇~

参考文献:张子欣《邺墟事探考》,《北齐书》,《北史》,《嘉靖彰德府志》,《资治通鉴》,《晋书》,《十六国春秋》,《历代帝王宅京记》,《水经注》

特别鸣谢:张子欣老师,苗耕川老师


相关阅读

佛影绰绰生死如幻梦 北齐脆弱的繁华与虚耗

邺城:不问漳水归何处 再望清都几沉浮

邺城中 暮尘起

团团走 邺城下

北朝墓群巡礼·世祖武成皇帝疑冢

一曲《无忧》·访北齐后主高纬幼主高恒疑冢

北朝墓群巡礼•冯翊王高润墓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墓·雪碎王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