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齐朔州城·边关故月胡笳声

(2022-12-19 21:39:30)
标签:

历史

旅行

北齐

古城

魏晋南北朝

分类: 古城の遗骸

来到今山西省朔州市的市区,很容易留意到距离崇福寺很近的那一圈明清时的朔州老城城墙,这圈城墙在明时应属朔州卫,隶大同府,清时属朔平府,都算是现在的县级。不过朔州的老城应是在北齐时的朔州城墙基础上重修而来,只是面积比之北齐时的朔州城小了许多。如果沿着明清城墙的东南缘向外扩展,其实还可以寻到几处朔州城墙的遗址,而他们便是北齐时朔州城的残垣。

按清代的《朔州志》记载:文宣帝篡东魏都邺,天保六年复置朔州,在今州西四十七里新城,今故址犹存地名沙河。八年徙马邑,即古城。领广安郡招远县,在今州西八十里,武成帝太(大)宁中复置北道大行台,地属北齐,见北齐书。可见北齐时的朔州城曾经发生过治所的变更,而在清雍正年间仍有残存,并且在当时被称为古城。

如今,北齐的残墙多数因为房屋和树木的遮挡隐匿在城市的喧嚣之中,竟不知不觉间见证了朔州城市的发展,守护着这座古老的边城跨越了近1500年。而这里的故事,比老城还要久远一些。

图片图片来自清代《朔州志》

2022年9月11日,为了我念叨了几年的北齐朔州城,从应县离开后,我们便直奔了朔州市区,计划在此住上一晚。

图片

因为到达时间还算早,临时决定先前往崇福寺,以便给明日的行程挤出更多时间。不想,从崇福寺出来时,已经是寺庙关门的点,于是快速开车绕了一圈明清的城墙,也算是先行欣赏了后世修葺过的北齐城墙东南隅。随后我们便进入了正题,寻找北齐残存的几段朔州城墙。

图片图片图片


从卫星图上来看,北齐残存的城墙北侧最为明显,两处紧挨着,长的那段保留了约125米,道路名称也与北墙有关,叫作古北街。

东墙的部分从卫星图上不好分辨,但全景地图上可以看到路口两侧的遗存,这两处已经被整修的外观包裹,但因修葺的外衣方向是东西走向,墙体上还盖有民居,不能肯定是东墙延伸出的城门,马面还是东墙本墙。

图片路北侧东墙 图片来自百度全景地图图片路南侧东墙 图片来自百度全景地图

西侧道路上无明显痕迹,唯有西南角处有看起来似墙体的遗存。南侧所处的街叫作南垣街,除明清的南墙外,在县城以南的城中村中,也有两处疑似土夯的痕迹,有待确认,但因在城外,不知道是否与朔州城有关。

图片

根据一开始圈定的三处大范围,我们从明清的老城出来时便准备齐着东墙先行寻找东侧的遗存。附近车行受限,又赶上了下班点的堵车,沿着东墙一路向北,可能因为隔着马路的关系,竟是一点也看不出来。本说掉头回去,但果果考虑到这条路的堵车情况,加上房屋树木遮挡问题,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先去找北侧那段地图上很明显的吧。

于是,放弃了东墙的遗迹,在古北街拐了弯儿,我继续开始了手动指路。然而,因为中途某十字路口商场的卖场大喇叭促销声音过于激烈,以至于大家都分了神,竟然早拐了一条路,不过好在条条大路相通,提前拐的好处是不用前面调头了,而且当绕到马邑路时,瞬间被这个古老地名所吸引,想来是快到了地方。

按《搜神记》中的记载,马邑之名的由来,是因当初秦人于武周塞内筑城以备胡,但城将成而崩者数矣,后有一马驰走一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故依着这里建城并顺利造完。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马邑之谋,唐高祖当初奉隋炀帝之令来马邑备边朔,又和突厥斗智斗勇,也都发生在这一边塞地带。到现今,朔州的道路,博物馆,仍在沿用“马邑”这个地名。

车行不快,在马邑路拐向古北街时,果然北齐城墙的北侧城垣身影,已出现了。我瞬间拿起相机想抓几张,但树木泊车太多。

图片

果果在旁边道:“别急,我找地停车,下车拍。”

幸运的是,这处城墙跟前就是停车场,所以我们干脆停在了城墙前。

图片图片

这是一块被后世修复外包了的城墙,平面大致呈长方向,唯有东南侧多出一小块,长方形的长宽不超过20米。城墙上还特意标注了北齐朔州城墙的字样,可是下端修复过于新,抬头能望见的土夯上又被杂草树木掩映,实在是会让多数人忽略掉这处古迹的存在。

图片图片

下车激动地先和大齐的城墙来个拥抱,这才发现,这墙残存也很高呀。

图片

见我们在此拍摄,附近休闲中的居民忍不住过来询问,还好心地告知了我们拍城墙可以去崇福寺那里看,那边多,并不知我们是特意从那边赶过来看这段的。几番交谈,红树姐也和居民说起我比较喜欢北朝的,所以特意过来。不过很多事情还是难以共情,单就城墙的遗存而言,常人眼中,自然是一圈完整的城墙比这闹市里只道是寻常的土夯给人的印象深,而提到1500年前的北齐,这般的短暂凌乱,又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

其实从汉时的马邑,到北齐的朔州,城市的变迁始终在持续着,亦如今日我们所见的朔州,与历代的朔州概念多少有着不同。

按《太平寰宇记》中载,汉末时马邑便已荒废,建安末年,曹操北征,集荒郡之人,又立马邑县属新兴郡。晋时,马邑改属雁门郡,马邑县又归于拓跋猗卢。到北魏建国后,孝文帝迁都,于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置朔州,领盛乐、广牧二郡,然而葛荣之乱州,又废,到北齐天保六年时,于今州西南四十七里新城置朔州,八年仍移于马邑城,即今城也。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隋开皇置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为马邑。唐武德四年,置朔州,领鄯阳、常宁二县,其年省长宁县。

《隋书·地理志》云:又有后魏桑乾郡,后齐以置朔州及广宁郡。

从记载来看,朔州的立州,始于北魏时期,城址几度变迁。北齐的朔州建于高洋的时代,在天保八年后位置基本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图片

抚摸着古老城墙的新外衣,思及那位被突厥誉为英雄天子的帝王。他的帝王生涯中,有大半在戎马倥偬中度过。这座他下令所修的边塞之城,身处草原农耕交汇的地带,曾抵御过草原民族的多少次南下,曾见证了多少的血腥杀戮?她,似乎本身也充满着那位英雄天子的热血之气,让人看到时,便觉心潮澎湃。

北齐的天保四年十二月,突厥复攻柔然,柔然举国南奔,彼时,是高洋御驾亲征,自晋阳北讨突厥,迎纳了柔然,又立了郁久闾庵罗辰为柔然主,置之马邑川,给其禀饩缯帛。与此同时,他亲追突厥于朔州,直到突厥请降才作罢。朔州之地,见证了这位英雄天子的勇猛无惧。

而后的天保五年,在马邑川的庵罗辰背叛北齐,高洋大怒之下,复攻柔然。其年,朔州,肆州,恒州一带战火连天,高洋更是身先士卒,指画形势,屡破柔然残部。朔州之地,记录下这位英雄天子的赫赫战功。

天保六年时,高洋下令再发夫一百八十万人前往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间修筑长城,同年又置朔州城防,此时,昔日征战的他终于停下了以往的步伐,长城也好,朔州也好,是为了防患北边的突厥袭扰,是为了备战西土所作的准备,但同样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曾经征伐四克,威振戎夏的他,自天保六年七年起,以功业自矜,开始耽于享乐之事,行事也变得荒唐起来,而他计划的西伐,却始终没能走出去。北齐由此,开始走向了下坡。朔州之地的兴起,似乎也记录下了北齐命运的转折。

图片

不及我细细思量,果果已开始催促起我俩来。眼看太阳西斜,还要去看东侧那段北墙,确实是时间紧迫。于是不敢耽搁,和聊了多时的居民告了别,我们直接步行向东,寻找离这里不远的那一小段。思绪还在洋叔的浴血沙场之中,不想鼻尖就传来了一股腥味…

当然此时的腥气不是1500年前历经战火的朔州边城,而是一个即将打烊的肉铺,肉铺门帘中黑黑的,侧面还挂着几块新鲜的肉,黑暗尽头的亮光,竟然透出来一大块高大的土夯。果果还在催促着我们向前找入口,我已经不听使唤地直接迈进了肉铺,本只是想拍两张,但不想刚好老板出来看到我们,红树姐上前与老板说明了来意,好心的老板竟同意了我们进到他们的生活区中观看,还允许我们上了楼梯。这一下,终于是找到了个高点,可以平视这段城墙了。突然好羡慕老板住在这里,城墙就是家门的栏杆呀~~

从肉铺中看到的朔州城墙,没有了后世的外衣,显得更为古朴,墙体夯筑痕迹明显,除了白灰的痕迹,还有一些木头腐烂后留下的孔洞,在1500年的光阴中,昔日的城戍已不是砖墙高垒,夯土层上亦被酸枣等树木扎了根。守护在市井中的她,成为了猫猫们的娱乐场所。或许她太过寻常,但是昔日里,也是诸多王侯将相们登高振臂之地,斛律光,厍狄回洛,高劢,高思好等人都曾做过朔州刺史或行台,在此镇守。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果果拍了几张,便下了楼梯,我和红树姐在上面边看边又和上来的大姐聊了起来,不多时就听到隔壁传来了果果叫我们的声音。又是匆匆谢过离开,此时,夕阳已经在天边勾勒起了光晕,夕阳西下的时分,还真是适合怀古的时辰。

图片

出了肉铺向前不远,发现了一个开着的铁门,紧随而至的是犬吠之声,不过这狗是跟着进来的。

果果早都探好了路,生怕我一个激动又磨蹭起来,直接拿了我的相机,要给我拍人像…走近才知,原来墙北侧挡着的是个废弃大楼,视角极好,又抢回相机,先给城墙拍了空境。

图片图片

在果果的催促下和突然跑上城墙的小狗陪同下,沿着一条小路,缓缓登高。

图片图片

一道残存的土垣,将都市的繁华与城中村的衰败分隔开来,竟也是两道奇异的风景。一南一北,南侧的村中屋瓦相连,围成一个个小院,此时有炊烟升起,勤劳的阿婆还在抖着刚刚洗好的衣服,北侧却是车水马龙,楼房林立,灯火渐亮。一个喧嚣,一个静谧,墙里墙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亦如现实与远去光阴中北齐。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其实朔州给人的印象不仅仅是英雄天子高洋的热血杀场,守土扩疆,同样也记录着北齐亡国时的悲凉。

由于东魏北齐时期,曾先后在并州受阳和汾州介休界侨置朔州,故而马邑之朔州,又有北朔州之称。

在北齐的武平末年,因为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克了平阳,直捣晋阳,北齐后主高纬坐立不安,忧惧不知所为,想要投奔突厥,留安德、广宁二王镇守晋阳,但群臣皆不同意高纬走,高纬几次试探,最终偷偷派人先将太后,太子送往了北朔州,不久后,他夜斩五龙门而出,准备前往汇合,但出城后从官多散,又有领军梅胜郎叩马谏,高纬无奈下只得回邺,当时,只有高阿那肱等十余骑,广宁王孝珩、襄城王彦道后来也赶上。就这样,一个帝王,带着十几个人,仓惶地从别都逃回了都城。最后又派人把太后和太子接回来商讨对策。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然而,北朔州并没有因此平淡地成为周国的领地。后来,北周陆续攻克晋阳,邺城,以齐国降臣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可因为朔州本就是齐国重镇,又有诸多勇士聚集。北齐原先的长史和司马不甘于就此降周,想要执封辅相,迎纳北齐的任城王,可未及迎接,任城王已经城破被俘,最终,他们改为迎接了高洋之子——范阳王高绍义。等到绍义到达马邑,自肆州以北的二百八十余个城戍,本尽从封辅相,此时皆反而从绍义。

高绍义是高洋的三子,初封广阳王,后改封范阳王,也是北齐最后一个被拥立为帝之人。少时,他同北齐的诸多王公类似,是个熊孩子。因其好与群小同饮,擅置宦臣,还打杀了博士任方荣。武成帝高湛曾杖其二百杖,将他送给他的嫡母,高洋的皇后李祖娥管教,李祖娥又下令杖其一百。被管教后的绍义,是否和安德王一样有所悔改,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其做过清都尹来看,应该还是挺受高纬重用的一位堂兄弟。在家国存亡面前,绍义确实算是一个有担当的宗室亲王。在高纬从晋阳逃回至邺城后,绍义已官拜尚书令,定州刺史。如今他成了北齐残存北地的主心骨,在他父亲昔日奋战过的地方,守护着北齐最后的那丝希望。

可惜大势已去,他本欲南出取并州,但至新兴而肆州也被周人所夺,前队还有二仪同以所部降了北周。周兵又击显州执刺史陆琼,攻陷诸城。绍义只得还保北朔,苦苦支撑。不知那时的他,是否也曾登临此城,南望那些昔日的国土,南望席卷而至的黑甲铁骑,幻想过,他可以像父亲那样,战无不克?…

图片图片

只是,很快宇文神举已兵逼马邑,绍义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部署安排,他遣杜明达拒之,却一战大败。北朔州失守后,绍义以为,“有死而已,不能降人。”,又对余众三千人道:“欲还者任意。”,于是哭拜别者太半,绍义由此北上,逃往突厥,再作计议。北朔州自此,落入周人手中…

图片

行在残存的朔州城墙上,那些昔日的战火在夕阳的余晖里挥之不去,直到大楼渐渐遮住了橙色的光彩…不自觉地,在城墙上又唱起了《敕勒歌》,虽然和洋叔当初四方征战的气氛不符,但还是这首歌更符合北齐的命运,更带着英雄末路时的乡愁…
 

图片图片图片

在千年前的城上走了几个来回,感受着脸颊边的晚风寒凉,激动地心情依旧无法平复…突然,被什么挂住了裙摆。低头一看,城墙上的杂草里,竟还有铁线莲开着花,真是在北齐的凄凉里,透出了刹那的芳华之美。
 

图片图片

不多时,果果也从废弃大楼上下来,过来了城墙,和红树姐在西侧聊了起来。过去一看,才发现有小惊喜。

墙的西侧残存,墙体的切面露出清晰的白灰色彩,墙中还有个别的砖和洞,有的洞原来好像还连了烟囱,做过烟道,洞里头也掉落着老砖。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我们三人在城墙上记录了多时,送走了最后一抹橙色,才不舍地离开,下坡之时,又发现了不少附近残存的砖瓦,忙一阵狂拍。这些带着朔州昔日记忆在这里沉睡的砖,虽然默默无闻,也残破者多之,却比我们见证了太多她的故事~

图片图片图片

回到取车之处,果果借着最后的光亮,放起了小飞机,记录下这一段的全貌,与今日朔州的城市夜色~

图片图片组图:朔州航拍 by 边草无穷图片组图:朔州航拍 by 边草无穷图片组图:朔州航拍 by 边草无穷图片组图:朔州航拍 by 边草无穷

夜色已暗,今日是不适合再去找西南角的那一处了,所以只得放弃,先去吃饭,不想吃完饭后看到升起的明月,我们三个又放弃了回酒店。跑到明清老城里就着城墙和文昌阁拍起了月亮,虽然明清时的城墙已经屡经修缮,但东南角怎么都是昔日北齐的基础上来的,所以在此赏个月,也是不错的。

图片

第二日一早,我们计划的是把朔州补齐,让行程图尽量呈现绕一圈的态势~好满足我绕城一周的想法。

从酒店出发时,因为看到了马邑博物馆,又想加个点,但考虑到当日还要去雁门关和广武城,只得作罢了。

从张辽南路拐入南垣街时,本以为墙体在路南,结果下车看到一个围墙,大家凑过去向里看了许久,只看到茂密的树木。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一个大伯看到我们在此看来看去,好心过来询问,我们说是想找城墙,起初大伯说得只听懂了这里没有城墙,结果我们刚要走,大伯又热情地给我们指到了马路对面,说是城墙在那里,过去就看见了,我们这才意识到走错了。

图片图片

谢过了大伯,过了马路,果然就看到了眼前没什么遮挡的城墙。刚才从张辽南路开过来的时候因为有树木,又一次忽略掉了她的存在…

图片

小跑着来到这段城墙前,发现这个外墙包裹的走势有圆弧感,很像是西南城角,一核对地图,果然和明清的老城在一条线上。

图片

它的形状不太规则,近圆柱加三角椎,底面直径大约在20-25m之间,南边侧切面类似三角形,有点像磁县墓群中,高澄墓中间一端的切面形状。

图片图片

朔州的城墙高大,又是抵御外敌的重要边镇,可以想见修建时的坚固程度。只是千载的光阴太过无情,消磨掉了她的身躯,如今看来,也只余下了断臂残垣。

图片图片图片

墙面上的孔洞颇多,不知道是否都是当初木构留下来的痕迹。若是放在古代,这城墙无故多了痕迹怕是总会作些解释,联系些谶语才行。

记得《隋书》志中,有一则关于朔州城的“毛虫之孽”,便言:武平中,朔州府门外,无何有小儿脚迹,又拥土为城雉之状。时人怪而察之,乃狐媚所为,渐流至并、邺。与武定三年同占(东魏武定三年九月,豹入邺城南门,格杀之。五年八月,豹又上铜爵台。京房《易飞候》曰:「野兽入邑,及至朝廷若道,上官府门,有大害,君亡。」是岁,东魏师败于玉壁,神武遇疾崩。)。是岁,南安王思好起兵于北朔,直指并州,为官军所败。

朔州府门外的几处痕迹,最终被人当作了在朔州边防深得人心的南安王高思好败亡之兆,也的确应验。

高思好本是高欢从子上洛王高思宗的养弟,原名思孝,天保五年,他随高洋征讨柔然时,高洋悦其骁勇,认为“尔击贼如鹘入鸦群,宜思好事。”,故为其改名,后做到朔州道行台、朔州刺史,是朔州的第一行政长官,也在此处积累了不少人脉和名声。因为齐末高纬宠信群小,派遣斫骨光弁来做使节,高思好谨慎迎接,斫骨光弁却倨傲,因此心生不满。估计也是高思好在边塞日久,不受中央待见,加上高纬这帝王当得确实有太多噪点,好巧不巧地还赶上了高纬杀了自己妻子的姐姐的孩子——南阳王高绰。最终高思好决定反了,在朔州举了兵。可惜雷声很大,被平定得也很快,而这位大王死后特别凄惨,不仅连累了自己的王妃惨死,还害得南阳王之母弘德夫人李氏也发狂而薨。如果早知如此,何不继续在朔州做个逍遥的王呢…

图片

北齐的残酷历史和今日的明媚天气着实不搭调,却又一次给这座边城染上了几分血色的记忆。当初做过朔州长官之人,几乎都是宗室姻亲的人物,朔州虽是边塞,地位可一点都不低。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行至城墙的西侧,这边被后世包裹得更为明显一些,并且也标注了北齐城墙遗址的字样,和昨日北侧的应属同一工程。

图片图片

再往北走一点,墙又成了半包半露。城墙北侧的切面比较笔直,其上盘踞着一棵大树,茂盛得遮住了头顶的日光,让人不自觉又联想到了安德那句“郁郁向西倾”…古无不亡之国,又怎会有未易过主人的边城呢。从东西分魏起,便已经注定了未来的周齐只能存一个。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北齐已亡,连朔州都在光阴里暗淡了颜色,只有这些黄土留在了原地,用他们残存的记忆,去怀念他们曾经的天子,主人,也把回忆铭记在了土层中。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在西南角鞠了三下,算是作结,告别了这座念了许久的城,最后就是开车绕完南垣的部分了。

图片

行驶到了明清老城附近时,再次留意到了之前卫星上在城南标注的两点。不过时间关系,是没法下去一一确认了,只得在路过时,拍了一张隔着村子的效果。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本是遗憾未能确认,回来从贺兰兄那里看到60年代的卫星图,发现那时候的北齐朔州城真的就是方方正正,而且南垣与明清的是连着的,当时城外的南侧便有这几块奇怪的痕迹。是外郭?还是其他建筑的院墙?现在还不确定,但估计不是北齐的南墙了~得知此,没去成的遗憾一扫而空,等有机会去实地再看看便好~
 

图片朔州60年代卫星图 by 贺兰鹔鹴

朔州短暂的旅程,在打仗似的速度里匆忙度过,却极度满足,特别是傍晚时分北墙上的怀古,令我记忆犹新。这座记录下北齐强盛过的边城,记录下北齐衰亡时的重镇,记录下北齐王侯将相兴衰的城市,在千年的光阴过后,仍留有痕迹。我能做的,便是用笔头记录下这场短暂的邂逅,记录下她此时的样貌,还有那些远去了的故事~

参考文献:《北齐书》、《北史》、《隋书》、《朔州志》、《北周地理志》

朔州行记录图片来自边草无穷、红树常盘、唐时星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