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暖心的哥与四位老人的“传奇”故事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打车难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尤其是老年人的“轮椅一族”打车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如何能让行动不便、特别是空巢的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不论是看病还是出门都有车辆陪伴,不再为打不到车而忧虑?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的哥巫胜祥用自己十几年如一日的暖心行动,为四位老人解除了出行的烦恼,也成为了最近这些天广州市民不断传颂的佳话。
几天前,《广州日报》人物在线用半个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广州暖心的哥陪老人走完最后人生路》,并在文中的前导部分做了介绍,一名广州的哥,用十二年时光承载了周伯、谭伯两对夫妇的晚年。在乘客和同事眼中,巫胜祥是一名再平常不过的广州的哥——驾龄超过20年、为人低调本分、待客热情。但在四位老人的眼中,他就像是他们的“儿子”一样。这本是巫胜祥的“小秘密”——每周他都会开车接送几位老人,去茶楼、去医院、去和朋友聚会。而且一做就是十多年,在三年前,更是为其中一位老人谭伯送终。直到不久前,由于春节运输任务繁忙,巫胜祥只好让同事帮忙接送了一次老人,他的“小秘密”才被发现了……
只是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都说的哥眼尖,抬头看灯,低头看线,四周看着警察还要“瞄”着拉活的乘客……巫胜祥那天就是从后视镜中“瞄”到了谭伯,就这多看了的一眼让他这位平凡的出租车司机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几年的暖心之旅,也让谭伯人生最后的十年走的从容、踏实和有尊严……
与谭伯的相识是在2007年的那个午后,巫胜祥开车经过龙洞,乘客上车后,他在汽车后视镜中无意看到,后方的公交车站有一对老人正在试图打车,男的坐着轮椅,女的面无表情。
也正是多看了这一眼给巫胜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将车上客人送达目的地后又再次开回那个公车站附近,不出所料,这对老人依然没有打到车。
巫师傅停车上前询问,“阿伯,你们是要打车吗?”
老人有些激动,“是啊,我在这里坐了一个小时了都没打到车。”
回程的路上巫胜祥得知,老人姓谭,已年过七旬,是广州体育学院的一名退休教授,去龙洞是参加同学聚会的。夫妻两人平时住在老人院,子女全部在国外生活。不久前谭伯因为发病刚从手术台抢救回来,出行只能靠轮椅,太太年纪大了又有点老人痴呆症,老夫妻俩出一趟门总是担惊受怕,就怕打不到车。
巫胜祥颇为同情谭伯的遭遇。到达老人院后,谭伯主动开了口:“你为人很好,以后我们要出去,你还愿意开车来接吗?”
巫胜祥把手机号给了谭伯说,以后您有事就打这个电话。从此,巫胜祥就成了谭伯的“腿”,无论到哪只要一个电话他便赶到老人院接上老人出发。
巫胜祥的出现改变了老两口的生活。谭伯的身体不好,经常要去医院看病,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开药,每次都是巫胜祥接送他的。谭伯每次住院,也是巫胜祥陪伴在身边,好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照顾有加且风雨无阻。
除了上医院看病开药,谭伯还喜欢上茶楼吃点东西,一次,谭伯把自己的同事和好友周伯老两口介绍给了巫胜祥。从此,巫胜祥经常是一辆车拉着四位老人一起看病、出门约会等,也让四位老人体会到了自己的老年生活在悄然改变之中:一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暖心的哥带给了他们方便了许多的晚年生活。
虽然老人院有人照顾老年人的起居生活,但是谭伯还是有生活上的不便要找巫胜祥,例如轮椅坏了或是缺少一些用品等,只要谭老一个电话巫胜祥都会跑去帮忙。如果有时因为运营抽不出时间巫胜祥就会让自己的爱人或孩子帮助送些吃的或是生活用品等。
中山医院的“绿色通道”
说到接谭伯到医院看病,因为谭伯的爱人身体不好,所以每次都是巫胜祥推着坐轮椅的谭伯,日久天长,所有人都以为他就是老人的亲人,连中山医院的护士都认识他了。但是陪老人看病还要排队等候,有时时间比较长,也耽误了巫胜祥的运营,但是谁让谭伯的子女不在身边呢?一次医生开完药单,护士拿着单子对谭伯说,让你儿子交费拿药吧,谭伯说,他不是我儿子,他只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护士被巫胜祥的义举感动了,说出租车司机都能这样暖心,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以后您来看病不用排队等候了,直接找我走绿色通道,让这位好司机能腾出时间多拉点乘客。从此,中山医院为谭伯开了看病的绿色通道,也为巫胜祥省出了不少等候的时间。
谭伯曾经两次寄送表扬信到公司,大力称赞巫胜祥的义举。老人有感于这么多年巫胜祥的真情服务,还特意让人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巫胜祥,以感谢他这么多年对他的照顾。
2016年的春节,谭伯病危入院,巫胜祥在得知情况后,便担负起照顾守护老人的责任,并把谭伯的情况与远在国外的谭伯子女沟通。谭伯在医院最后的那段时光,巫胜祥甚至放弃了回乡过年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心一意在医院陪护谭伯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谭伯过世后,由于儿女在国外无法及时回来料理身后事,巫胜祥主动留下帮忙料理谭伯后事。虽然儿女不在身边,谭伯走得很安详,多年以来一直得到巫胜祥的无私关爱和照顾,谭伯的晚年过得温暖、安稳、有尊严。谭伯走后,他还经常去老人院看望谭伯的老伴黄阿姨。
老人院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从巫胜祥的家到老人院大约要十公里的路,拉谭伯到医院或是出门会友每次都要多跑这十公里的路,有时谭伯约的医院却只有20多元的路费,还不够往返的油费,即便是这样他也毫无怨言。因为经常接送谭伯,日久天长、车进车出,老人院的人都认识了巫胜祥。后来院方也和巫胜祥商量,能否在接送谭伯之外再接送其他老人?巫胜祥答应了院方的要求,有时老人的活比较多,他就和同事商量能否接一些老人院的老人,大家都觉得空驶跑得比较远,而活又不是很远,有时算下来还不够油费。同事问他图什么?有人说他傻,他说都不去接送老人,老人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变老的那一天,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尽职工作之余还能帮到别人,我感觉自己的工作是很快乐的。对于周先生等老年乘客的点赞,巫胜祥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其实在广州日报采访巫胜祥时他并没有说出全部助老的“实话”,因为周伯不住在老人院也不了解这边的情况,如今谭伯走了,巫胜祥面对采访就做了许多“保留”……我电话连线巫胜祥师傅,在以交通人的内容沟通后,他才说出自己送走的其实不止一个谭伯,还送走了老人院的许多位老人,每一次都很伤心,因为都是自己服务了多年的老人,伤心好多天他的心情才能好一些。但是这条路也给他带来了难忘的快乐,无冬历夏,车来车往,在老人院,当看到他的车辆经过时,在室外晒太阳或是乘凉的许多老年人都会和他打招呼,还会像对待孩子一样的给他送上水果和好吃的。
巫胜祥知道这是老人院的老人们对他服务的一份认可,也坚定了他在往返老人院的路上不停步。
巫胜祥之所以得到老年们的认可还因为是在如此快节奏的今天,还有人肯为慢下脚步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也才有了被传颂的佳话。
不是“传奇”胜似“传奇”
巫胜祥与四位老人的故事本来是平凡的,但是那句“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话却让我想起了李健和王菲唱过那首《传奇》的歌词,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在我的眼里,巫胜祥师傅用自己的温暖已经把经典爱情版的《传奇》“演绎”成了“老年交通亲情”版的《新传奇》,那委婉的“情话”就是巫胜祥对四位老人和更多被他服务过的老人们的一份“温情”告白: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那渐老的容颜……与你们在需要的地方相见,我随时等着你们的召唤,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友情的故事不会再改变,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最美交通人”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我问他是否从2007年接谭伯时多看了那一眼的震动,此后都会使用这“多看一眼”的方法帮助老人?巫胜祥在电话中说,从2007年接上谭伯之后我都会在老年人经常出现的医院、茶楼等一些地方多看上一眼,看有没有需要我帮助的老年乘客。
他还说,一次,一位中年人搀着一位老人上了车并嘱咐我把老人送到一个小区,可是当我把老人拉到小区门口时老人却不肯下车,非说我没有拉对地方,还跟我急了。我马上劝老人别急,并搀她下车扶到椅子上休息,我说您可能是坐车坐晕了,咱下车歇会儿,您再看看这像您的家吗?我也帮您找家。我赶紧跑到小区门卫处叫来保安让他们看认识不认识这位老人?保安一看就说知道,马上告诉了我老人家的门牌号,我把老人搀回了家……
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周伯已经84岁高龄了。周老先生对这位“的哥”的评价是赞不绝口!周伯说,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行动越发不便,幸运的是认识了巫胜祥,为他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不是“传奇”却胜似“传奇”。从简单的司乘关系到忘年之交,暖心的哥巫胜祥以自己的爱心为许多老人带来了有生活质量的晚年,也获得了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广交出租公司“友爱在车厢”服务之星的称号。如今他还在这条“与老年乘客有约”的路上续写着属于交通人勇于担当和责任的“传奇故事”……
关于“多看一眼”工作法
本来巫胜祥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应该收场了,但是“在交通就该言交通”,讲述巫胜祥与四位老人和更多老人故事的意义不在于他们的关系程度,而在于这个社会对老人问题的关注程度。故事已经是过去时,但是我们未来“老年交通”的话题才刚刚开始。一个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的国家,还有许多未被关注的话题更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巫胜祥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交通人服务的范畴,在我研究“老年交通”两年的时间里,北京许多爱心车队的队员也在重复着巫胜祥师傅超出交通服务的工作,这是为什么?有些问题我想找到答案,所以还是与远在广州的巫胜祥师傅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两年前跟着爱心车队参加公益活动时发现了北京四合党员车队的闫进财师傅不用叫车软件,靠巡游服务二老(老年人、老外),每天服务老年人的比例达40%,我在后来与许多老巡游司机交流中,也证实了巡游车做好了每天服务老年乘客的比例可以达到40%,我采访闫师傅后的内容被北京交通台“百姓TAXI”选用,如今北京交通台主持人李洋老师还在总结和推广闫师傅的“二老工作法”,以便于北京司机更好的服务。因为服务是需要创新的,也需要我们帮助在一线运营的司机们总结他们好的工作方法。
在与巫胜祥师傅的沟通中,我也关注他服务老年乘客的比例。他谦虚地说他不善于表达,也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们可以帮他归纳和表述,我权且叫他“多看一眼工作法”吧,等白云公司总结后再更名吧。下边是我和巫胜祥师傅的对话及一些总结的情况。
张:您用叫车软件吗?
巫:到郊区会用一下,市区不用。
张:每天拉老年乘客的比例是多少?是否从拉上谭伯后您每次到医院门口都会多看一眼?
巫:一般到医院都会停一会,看看有需要帮助的人要打车。
张:您估计,每天拉的老年占比有多少?
巫:一般星期一三五比较多,究竟占比有多少沒算过。
因为有许多话要问巫胜祥师傅,我决定用电话与他沟通,通话后我才明白,北京与广州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所以对于出租汽车司机而言,为老年服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巫胜祥师傅说,广州医院的专家一般是一三五出诊,所以老年人看病都会找专家也是一三五看病,他说赶上一三五专家出诊我有时一上午都会围着医院转,而周六年轻人休息了,都会与老人一起上茶楼吃早茶或午餐,我今天(我打电话时是周六)就连上了……而平日里广州老年人愿意上茶楼,经常有打车去茶楼的,所以,到茶楼附近也可以“多看一眼”。说到茶楼文化巫胜祥师傅说,因为广州人就好这一口,一般人平时会选择家门口或附近的茶楼,但是要是约个朋友或同学就会去好一点的,也打上车去茶楼。像谭伯晚年人住进了老人院,虽然老人院里也有茶楼,但是他还喜欢他家附近的那个茶楼,无论是同事聚会还是和同学聚会都会去那里。广州老年人的茶楼文化也是我们出租车司机该关注的。
一个看似题外的题内话
对于出租汽车司机服务老年乘客,我还有话要说,这就是一个看似“题外”的“题内”话,老年交通的助老服务已经提上日程,但是为何响应者寥寥?除了司机们的顾虑还有许多难点待解决,但是我今天只想把“助老服务分”的话题提出供参考,这个看似“软”的东西却能撬动服务老年人的行动,鼓励人们愿意为老人服务。其实,呼吁使用助老服务分不仅是对敬老助老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养老产业减少政府压力的一个方向。
其实老年人打车难还和停车难有关,所以呼唤医院周边的出租车停靠站多年也希望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出租汽车为老年服务会有更好的前景,而出租车停靠站牌就是老年人打车的“依靠”和标志,司机们看见了站在那里的老人也敢停车,也愿意为老人提供更好地服务。不要让他们为老人献了爱心再有被罚款的寒心。
老年人打车企盼遇上广州巫胜祥和北京闫师傅这样打车不再难和服务周到的“传奇”,而出租汽车司机们也企盼服务老人之路有城市人性化管理带给他们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