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为什么总是“事以愿违”?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汽车交通文化传播 |
这两天关于共享的话题不少,先是报道说,北京街头还缺约60万个自行车位,这是从北京市规划院获悉的《共享单车与电动自行车停放》课题研究已启动,而后上海有报道说,共享单车坟墓:单车随意摆放堆成山,仅一个静安区就有约3万辆车成了垃圾堆在城市一角……除了上海,南京也是这样,再想一想前些日子北京通州某高架桥下的共享单车“集中营”的景象,也是几万辆,让人觉得为什么本来挺好的初衷,可是结果会是这样?
也许回顾还应该从最早的网约车说起,当时就是打着“共享”的旗号上路的,而且是从出租汽车开始“共享”出行的,当出租汽车司机们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的时候,抓住了客户的平台开始把客户的需求资源源源不断的“共享”给了私家车主和租赁车,并以缓解“打车难和打车贵”为名,用高额的补贴和几倍甚至是十倍以上的私家车辆抢占着本该属于出租汽车完成的市场份额。看似缓解的打车难变成了拥堵指数不断爆表和停车难与行车难的城市病,这是为什么?网络空间可以无限想,但是城市空间不能无限“造”!
最开始我们理解的“共享”应该是整合线下闲散物品或是剩余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当年王勇提出来的“顺风车”,只是上下班或是出行的路上顺路搭载客人,还有就是把原有家中的自行车有效地利用起来,这些都是典型的“共享”。但是用平台组织社会车辆开网约车经营就不是这个概念了,难怪许多出租汽车行业的人士就指出网约车与“共享”经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网约车平台也从最开始与出租汽车司机们的关系紧张发展到不断受到乘客的质疑……一个好的出行产品做好了是可以多方受益的,但是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样不能不令人深思。
当共享单车来临的时候,连又一次受到短途乘客冲击的出租汽车司机都说这是一件好事,绿色出行。但是,随着车辆满街的到处投放和只管收费扫码使用却缺少引导的客户群乱停乱放现象的到处涌现,当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各个平台对于违约骑行者的处罚却显得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羞答答,是不想管?还是不愿管?还是……
有的网友评论说,如今共享单车已经从“天使”变成“蝗虫”泛滥,引发新的“城市病”……是啊,从北京的共享单车“集中营”到上海的共享单车“坟墓”,“共享出行”的美好愿望已经从愿景的丰满走向现实的“骨感”,让我们气愤的是不光是占用了城市的有限空间,还造成了大量的“城市垃圾”(本来城市垃圾的处理就是难题),尽管我们不想看到这样的城市垃圾,还是希望有责任的单车平台领回属于自己的“孩子”服务众多人的绿色出行,毕竟这些问世不久的“孩子”经不起风吹日晒的堆放。
许多风投人都喜欢“爆款”,本来这些出行的爆款产品(我们权且叫它产品吧)做好了是多方受益的,可是如今这些“爆款”为什么都离美好出行的愿望和“初衷”都有些远,甚至是事与愿违呢?
我觉得是少了四个字:社会责任。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也是走不长久的,还是希望大家好好反思,虽然时间不多,但是还有机会可以做的更好,我们在观望中期待你们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