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我们对网约车的“大数据”有这么多的误读?

(2017-08-21 23:57:00)
标签:

文化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大数据这些年很火,并伴随着互联网+绑来越来越多的“资本家+”为其站台,为占领各个共享领域而不断的扩张,但是砸向市场的众多钱不是全用在这个领域的正确引导和健康发展,而是用众多“大数据”被不明真相的某些媒体不断地“误读”,不断地传播,最后就变成了行业存在的“问题”被不断质疑,守法的得不到肯定,而违法的得不到批评,还居然把一个开着金杯车,白天拉菜,晚上拉人的快车司机作为新政实施的不合规人群的代表来采访举例,也是让人醉了。这就是我们要的出行的舒适与美好和缓解打车难吗?

今天凌晨4点,一篇题为《133个城市公布网约车新政 打车贵、打车难回潮》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并开始被众多媒体不断转载,文中的一些观点我还是赞成的,但是数据的问题及围绕数据算的账实在难以接受,这主要与作者可能并不了解行业的情况有关,让一些网约车平台的大数据“一吓”就“懵”了,于是乎,就造成了读者的误会与误读,就变成了“新政地方细则条款过严造成打车难与打车贵又回潮”了。

我能理解大家对于“打车难”的抱怨,但是不能理解对于“打车贵”的抱怨。因为网约车平台推出时就是冲着缓解“打车难”而来,后来为了抛弃陪自己长大的出租汽车行业才用了各种补贴挤占出租汽车市场,也才有了出租车“打车贵”的说法。

既然如今媒体也都承认了“回归理性 告别疯狂补贴”的说法,又何来的“打车贵”回潮呢?!

在上述文章中有多处给了我们误读的地方,一是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据初步统计,各地已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约10万本。以严管网约车的北京为例,据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有6000多辆网约车获得许可,而网约车申请人数已经突破4.3万人。下一步,北京将会对网约车总数进行调控”。好像北京市主管部门不作为,其实不是这样,就在几天前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出租汽车管理处副处长李松在做客首都之窗与市民进行交流时就提到,目前北京共有6000多辆网约车获得许可,仍有发展空间。同时,截至上周,申请人数已经突破4.3万人,只审核了3.4万人,大约有9000多人还在审核过程当中。北京网约车新政过渡期结束后,首汽约车、滴滴、飞嘀、易到等5个平台在过渡期结束时全部办理了网约车的过渡手续。比如,首约平台上接入的存量的网约车和增量的网约车都已经按照规范网约车的相关要求办理了许可的资质手续。对于其他平台,政府一直在督促其尽快办理人员和车辆的许可手续。有网约车平台提出我们约考周期太长,实际上,我们专门开了专场。大概能坐100人的考场,实际却只来了十几个人。李松还说,按照现在文件的要求,出租汽车经营者应该履行经营者的责任,包括对驾驶员的培训教育。但目前在履责上和监管部门的规范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并未按照要求真正地把司机作为一名员工管起来。“平台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督促接入的人员到考试中心去参加考试。”从李松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问题出在哪?为什么还有2万多申请的人不去考试?是申请人不知道,还是平台没有通知?

文章中提到,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小马,最近放弃了网约车,转投共享单车的怀抱。早高峰时很难叫到车,就算排上了队,至少也要等待将近20分钟。车费加价后,比出租车价格还要高。小马说,昔日的网约车已经越来越像出租车。看后让我困惑了,放着比网约车便宜的出租汽车不打,还嫌“打车贵”,这不是自找又是什么?而且网约车就是出租汽车的一部分怎么就“越来越像”了呢?

最有意思的是,文章中提到,交通部数据显示,目前有130余家网约车平台公司拟开展网约车业务,有1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已在相关城市获得了经营许可,但各地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只有10万本。而在需求一方,截至去年12月,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2.25亿。后边还补了一句,区区10万名持证上岗的网约车司机,面临超过2亿人的需求,即使加上出租车,市场的供需矛盾也十分尖锐。

读了这段文字我又困惑了,2亿的需求是个什么概念?全国七分之一的人口都要出门打车?不知道您是否见过这么“密集”的打车需求吗?反正我没有见过。我想这不是实在的派车单,只是平台给我们“提供”数据的叠加,只是有这样“要求”的可有可无的“看客”,看你是否便宜,便宜了就打,不便宜了就撤,当你需要喉舌喊一嗓子时,我可以凑热闹,但是许多人根本就不是出租汽车的消费群体,就像上边提到的那位“白领”,比出租汽车贵的不打,已经去“拥抱”共享单车了。

我这也有一个数据,在没有网约车之前,中国的巡游出租汽车每天运送着一亿的客人,而北京的7.1万辆出租车(含首汽约车)虽然这两年受网约车影响很大,运力不充足,但是尽管如此,也比网约车平台以“百万之师”组成的私家车队拉的客人多许多,尤其是节假日的保点服务更是专业司机与非专业司机不能相比的。因此,为了公平竞争,网约车要有三证”(道路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从业资格证),才可运营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首汽约车已经为网约车做出了示范。

我欣赏上边提到文章后的短评《网约车监管应避免空心化》,其中一句,支持创新不等于为所欲为。确实,网络空间可以无限遐想,但是城市空间不能无限“乱造”!网约车不是缓解“打车难”的“灵丹妙药”,有时还会造成打车更难,而回归理性出行才是出路。网络大数据还要分析着读,这样才能少些误读,让出行多些美好之旅。

为什么我们对网约车的“大数据”有这么多的误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