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要提起2016年的7.2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今天正好是7月20日,北京虽然天气闷热,还预报将有大到暴雨,虽然现在雨还未下,但是这天气还是使我又想起了去年的今天,北京从早下到晚的暴雨,那天以后大家说得最多的出行话题都给了网约车的“漫天要价”,如《暴雨来袭专车“趁水打劫”网约车提价惹争议》、《暴雨天北京网约车现4倍高溢价,这是咋算出来的?》、《网约车暴雨天涨价等于“趁水打劫”?》等等,至今,这些文章还都在网上备查。那天,作为同样是网约车的首汽约车不但没有涨价,还在暴雨中坚守,并以增加运力的方式保证着乘客的出行;同样,坚守与不涨价的还有众多巡游车的司机师傅们。
有人曾经问过我你为什么写出租汽车的文章时总爱提起2016年的7月20日在暴雨中坚守的出租汽车?我说,这一天值得写,更值得大家认真反思一些话题。因为一提到网约车大家最开始的“第一印象”就是网约车既便捷又便宜,因为当时有些人用资本砸市场时就是把“可以”缓解打车难与打车贵灌输给了出行人,也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好像出租汽车已经过时,有了网约车的互联网+资本出租汽车可以“出局”,取代传统出租汽车只是时间表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并不负责任的平台,出了事故基本一推六二五,除了各种理由的涨价,到了后来还想把“重回打车难与打车贵”的“罪名”强加给网约车新政的实施,让人觉得实在是“矫情”与“不讲理”。众所周知,网约车新政是在2016年的7月28日才对外公布的,即便是部分媒体先知做采访准备也是提前一天才知道的。而北京的7.20暴雨那天的打车难与打车贵是人们不会忘记的,也早于新政颁布一周多时间,那天网约车普遍采取了“动态调价机制”,从平时的打车相对便宜到1.5倍,甚至是3-4倍,还有5倍也打不到车的,许多乘客都是等候一个小时打不到车又坐公交才到达目的地的。所以,对于“重回打车难与打车贵”的“黑锅”新政是不会背的。
之所以我在文中多次提到7.20暴雨中坚守的出租汽车司机们,就是因为那天才是试金石,正像作家六六对于网约车平台评价所说的,“时间才是考验一切的良药”。也正是从那天开始,好像“下雨天加价、上下班高峰加价、近路加价、附近打车人多加价”等等已经成了有些网约车平台加价的“常态”。
交通出行行业呼唤有诚意的更多合作者,不管风里雨里都在那里诚信地守着属于自己的客人,这才是广大消费者的幸事所在。
因为今天还未下雨,所以只能用去年在暴雨中坚守的首汽约车及前方的巡游车在同框的照片为出租汽车人的坚守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