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及设施的保护与处理应该提上日程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跟着的哥看交通
共享单车来了,就像一夜的春风与春雨刮来的“绿叶”,让红的、黄的等不同颜色的自行车瞬间就“占领”了众多街巷,放眼望去,真可谓是“满城尽带共享车”,绿色出行没的说。
今天在交通台做节目时的话题就是“共享单车对于出租汽车行业的影响”,李洋老师在节目中提到,抛开共享单车对于出租汽车行业的影响客观的说说共享单车的未来与存在的问题,首汽的沈毅才师傅谈了许多自己的看法,除了对于绿色出行的肯定,也从当年对自有车辆的爱惜到如今对共有车辆的损坏,从乱停乱放的乱象到不遵守交通法规等问题的反思,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来得及提及与探讨,但是作为交通人只有把眼光放得更远,路才会走得更通畅。一件新生事物的诞生还伴随着告别旧事物的“隐痛”要等待我们去“处理”,看不到这一点,下一次的“告别”痛点会更大。
离开交通台后的打车所见恰恰证明了我们在节目中的预见。我本来是要到内务部街下车的,因为怕司机师傅违章,我告诉司机就停在内务部街的出租汽车停车站牌边就行,可是到了附近我们却找不到停靠站牌,司机师傅说,我的导航显示这里就是内务部街,我和司机师傅仔细地寻找,才看到那块不知道被何物弄成面目全非的出租汽车停靠站牌,因为这里曾是的士健康餐调研与送餐起步的集合地点,所以我几个月来每周都要来这里集合与出发,那块醒目的标志也是我经常从机场回来后打车的地方,站牌如今的“惨状”让我心痛,更让我震撼的是,在停靠站的几个车位上,停满了各种报废的“交通工具”。这些工具中有被扔掉的自行车,还有以前拉货的小三轮以及简易早点或是无照餐车等等。自行车都是家中曾经的“大件”,也陪伴许多孩子的成长,可惜今日成了鸡肋,就像许多校园中被废弃的自行车,已经成了城市的垃圾,告别了“自行车王国”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然而汽车社会最大的痛就是城市病的交通拥堵,而如今共享单车的火爆,就是带着对传统出行方式“宣战”的摧枯拉朽之势告诉大家,换一种方式出行,骑车看景可以“躲避”交通的拥堵,“宁可骑着单车出汗,也不堵在路上烧(油)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昨日的私家自行车已经成为了历史走进博物馆,但是关于回收与处理的问题还是要提上日程,望着被堆放在出租汽车停车位上的待处理的这些旧车辆与不知为何物弄成这般惨状的出租汽车停靠站,我试着拿出水与纸巾让保安人员擦拭,还是可以擦拭干净的。待我办完事情再回到此地打车时,待处理的旧车还停靠在这里等着它的下一个“主人”领走再行“安排”。即便是这些旧车被拉走,但是脏兮兮的出租汽车停靠站的站牌正像它现在“不务正业”的“处境”一样好尴尬,因为下一个停靠站的牌子虽很干净,可是停靠的主人却不是出租汽车而是私家车。上车后我与银建的司机师傅说起这事,师傅说,出租汽车停靠站被弄成这样就是有人不想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总说打车难,其实大家都在站牌下规范打车,司机们也不会因为到处不让停车而不敢停车拉客了,本来是多好的事情,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就是为了缓解打车难与缓解交通拥堵的乱停车,可是现在大家的打车太随意,还少有规矩。其实出租汽车停靠站就应该与公交站一样被爱护与尊重,它除了是出租汽车停靠车下人和司机休息的地方,还应该是乘客打车上车的地点,我说,新加坡就是这样做的,师傅说,但愿我们也能管起来规范好。
也许今日清理这些旧时的交通工具就是为了给新晋的共享单车腾些地方出来规范放车,规范管理与使用,但是对于大量涌入共享单车的不断“吐故纳新”的回收与处理还将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上周五出台的《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了企业回收投放车辆的精神,但是处理回收车辆远比保护来得难度更大,所以还是希望我们大家在保护上多下功夫才能不愧对这个共享的时代。
因为,就像今天在节目中我们所提倡的精神一样,我们不仅需要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文明”与“共享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