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社会缺点啥?
(2012-04-10 18:19: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汽车交通文化传播 |
4月的主题是什么?
记得1994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国际车展时北京的汽车保有量还是80万辆,虽然也经常堵点车,但是百姓们对私家车和汽车社会的渴望已经到了一定的热度。就在那年10月我们作为中国首批汽车记者受德国保时捷公司之邀赴德采访,面对柏林机场清一色的奔驰作出租,面对400万辆的汽车社会时,那份羡慕与震惊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回来的报道中都把德国称为架在轮子上的国度,同时也将德国人的忠告转告给读者和有关部门:及早对城市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并大力发展适时相应的公共交通。没想到的是北京只用了16年时间就完成了320万辆车的积累,换句话说到2010年的北京车展时,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400万辆,但是出行、停车都遇到了较大的问题。两年过去了,在摇号、限行的前提下,北京还是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进入了500万辆的汽车社会。成为了真正架在四个轮子上的城市。也许是我们的汽车社会来得太快了,东京机动车从300万辆到400万辆用了12年,而我们只用了2年7个月;也许我们还不知道汽车的真正属性。记得两年前的北京车展时我就以《汽车,你“姓”什么》为题,对公车的职业司机与私家车的车主进行了比较,强调现在虽然开车已经只是技能,不再强调公车的职业司机的驾驶,但是不是职业司机的私家车主不意味着不讲职业道德。
如今两年过去了,我们为何老话重提,还是因为北京的交通拥堵有30-40%是人为造成的。北京的汽车已经不缺了,那我们还缺点什么?缺点道德,缺点精神,缺点文化。道德就是车德,虽然我们不见得是职业司机,但是开车要有职业道德;精神就是文明精神,虽然不见得说话是吴侬细语,但是要懂文明礼貌。中国是礼仪之邦,当汽车文明遇上了暴发户谁该让步?当然是后者。当汽车成为了改变了社会的机器,我们在改变汽车性能的同时也该改变自己的交通陋习。因为汽车文化是给文明的真正懂车的人准备的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