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的思考(一)我的乡村发现之路。

(2022-09-04 09:36:36)
分类: 读书与爱好

 最近的思考(一)我的乡村发现之路。

       人生过了五十,母亲离开了。从现在起,人生只有归途。母亲是一个克己至极的人,我有恩难报,有恩难报!

  人的命运真不好说,原来,我未成计划过成为学者,研究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但是我想既然命运给了我这么好的平台,我不能不珍惜。因为我知道,身边多少人比我优秀,却没有这么好的平台和机会。

  因为母亲的故去,我最近更加感到自己做的不好,后悔自己以前的懈怠。不管怎样,不要抱怨,尽量去做,直到没机会了,做不动了。不然的话那时候会更加后悔。但是,我的所谓努力,一直是很个性化,很自由片面,缺乏学术深度和系统性的。不过有一个好处,我既不自满于社会学、美学的夸夸其谈,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理工思维上存在的狭隘,两边并不执着。

出于自身的经历和原因,使我一直试图用诗情画意来看世界,尤其观察传统风土建筑。平时我所依仗和寻求的,不是科学也不是设计,仅仅用了一点建筑学中的基本空间和轮廓,以及一些美学的知识,长期以来,面对历史城市和乡村,我是喜欢观察和体验空间场景和轮廓层次,以及关注于整个环境的布局和自洽。我谨慎地没有加入或者少涉及那些我认为是功利的目的和手段,自觉地维护着它审美的“单纯”。

当然,这些已经告一段落了,今后我想做一些人类学的比较和深入的思考,做一点更有价值的结论,同时触及更多学科角度的阐释,但这也需要建立在以前的积累基础之上。

然而,我们的思考能力,绝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且总感能力不足,要去弥补这个东西。对于我来说,这个过程真的是很漫长。

    一路走来的二十年,我到各地寻找真善美(集中于传统人居)的丰富呈现,的确也找到了许多治愈心灵的远方,这个目标也是无法穷尽的,今天我重新来加入剖析和透视,那将又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这漫无目的地的游走,在前面一个平行世界里,貌似已经到了天涯海角,虽然岁月只馈赠了我一头白发,我却收拾好行囊再出发。曾经我坚持自己的表达方式,现在到了一个层次,可以比以前自由自如一点。

      我还想,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感去看古村古建筑。切实把握一个立体的中国乡土文化。纵深推进的格局突出表现出多种色彩和质感,依托抚州地质带好的材料,精的工艺。精雕细琢,聚散离合,山水阻隔,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

      我们今天作为孤独的行者,从中是否可以窥见到那时的中国江湖,这个也许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看到的,要么是历代改变的叠加结果,要么是内外名实不一的结果,我们即使能够看到一点物质呈现,也无法体认和触及它曾经的文化内涵。我的这些考察和游历,不仅是为自己,还可以向示人展开。每个地方的乡土遗存都将退场,他们各自什么段位?世界的精彩弥补了我们自身的贫乏,

       不要说世界太单调,要问我们眼光有几何?我感恩,对人间的烟火美丽,能够有发现和探究的眼光。或者苗楼一角,或江西天井老家,或者水乡码头,或山中幽居,所看既是物质构成的轮廓色彩层次,所感又分明是精神符号的深沉印记启示,这些内容应该上升到长江文明,也就是南方文明。感谢远方有品类之盛的乡村之美,感谢我们能拥有发现它们的眼光。我很幸运,见到了建筑历史的凝固,而且是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一个人的东西不好,一是因为天份不够,一是因为阅历不足,两个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喜欢做的事情,是为一种诗画的文化做一点属于个人的工作,为这道文化风景留下最后的挽歌。帮薄情的世人收拾被他们无力支付和存留的破碎的美。对这些荒凉付出微笑和怜悯。其实我站在古村和古建筑面前,大约是这种心情和状态,和身边的人都不一样。我不太关注振兴什么甚至是保护什么,这希望除了学习研究,我个人还有一份超度的工作。我心中在默念的,从来不曾去分别它们的高低贵贱。而是,对所有岁月无情的善念和慈悲。我曾经游历皖南,后是四明山,再是抚州,在抚州尤其是金溪的几个镇的片区,这里不觉留下来一个完整闭合的文化园,可以读到的东西很多。当然,宜黄崇仁南丰也有。我不知道是如何走进这里的,并没有什么计划和期待,南丰也是如此。这个时刻早还是晚呢?去东乡的时候已经晚了。一座座古村,数不过来,一层层褪皮。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叫我,我不能不去。不知道何时开始,我养成了在纸上留下它们的空间和形象的习惯。就是说除了观察,除了照片,我还想现场画,这个在室内画照片找不到感觉。以前我也曾想过去思考和挖掘,但是总不自觉地被审美的情绪所控制和占据,愉悦上头,其他不顾。现场的热情退去后,也就忘了深入背后了,大抵如此。如此这般蹉跎了二十多年的岁月。我于去年出版了《乡土建筑赏析》,我希望,这个是对我以前的工作的告一个段落,对原来工作的一次总结,虽然并不全面。两个原因。一个是社会不会再保持不变,更不会回到过去。一个是诗情画意的观察和审美,只是事情的一部分,搞多了也日见其狭窄。还有,审美的东西也不是一层不变的。

    同时,于全球特别是西方之考察,我还尚未起步,几乎是空白,

    就是说,以前我终日恋恋在中国之一叶,未见世界之博大。会有那么一天,攀登高峰,极目世界,这个世界,也是多种涵义的,能够领悟,方是造化。

   换句话说,为己之学。说到我自己,我自十八岁离开母亲在外工作,直到她去年去世,也没找到那个可以平复惶恐失措的彼岸,每次回老家反而越来越无归属,点点滴滴的温暖也许汇到远方的刹那间,令人心动,不变的青春年少,天真无邪。我做的长年拔涉无非是想在远方一次一次与启蒙自己的时刻见面,与觉醒的时刻见面,匆匆一瞥间的金色田野,濛濛林地,蜿蜒田梗,远山轮廓,山间碧潭,见不到人了,见到了岁月,见到了生命,见到了段段明心,见到了声声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