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依旧温和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读书与爱好 |
古村落里砖木石筑成的建筑,牢固的结构和围护为人们遮风挡雨,按道理,是冷冰冰、硬梆梆的。但山壮水柔,田丰园翠,将它环绕;但翠竹花草,将它簇拥;但岁月流歌,将它抚慰。现实中的古村,如老人一般有故事有温度,有亲切的触感。
我曾经拍摄过一幅皖南西递古村的俯瞰,隆冬天,那些方正的白色民居仿佛一块块山间的乱石头,不可亲近。但是当置身村中,婉转的村巷,涓涓的小圳,走进屋内,整齐的木壁,细腻的装饰,在里面一点也不违和,时光把它们打磨得格外柔软,并且可触可摸。
砖:
徽州民居的砖被覆盖在白灰下面,时间久了,最初光洁的白墙也会慢慢变得斑驳而有丰富的肌理。赣东抚州地区的水磨砖,细腻、均匀、平整。照理它们不容易被岁月打磨侵蚀,数百年过去,轮廓该挺直还挺直,表面该光洁还光洁,只是色彩揉进了光晕,整体变得更柔和,古墙被植物亲睐,野蔷薇和劈篱藤爬满墙头,把一片墙装点成柔软的绿篱。鄂东南地区的砖墙,砖块大,色泽深,并且斑斑驳驳,没有经过打磨的砖反倒成了岁月的年轮和沧桑的标志。
村落的民居还有土坯墙、夯土墙、块石墙、卵石墙。有的粉白,有的裸露,代表了不同的质感。地面或石或砖或木或土,也有软硬和冷暖的触感。木:
徽州地区的民居木结构,建筑中常用到木材有杉木、松木、樟木、银杏、楠木等树种。抚州地区的民居也是木结构,最常用是杉木,另外也用松木、栗木、榉木、柏木、柞木。杉木和樟木纹理清晰,触感较粗,银杏和槠树(当地人介绍祠堂的粗大柱子,一般说是槠树),触感细致光滑。其他木材多不作主料。就木雕来看,徽州木雕用柏木、银杏,刀工深刻,圆润细腻;抚州木雕依赖杉木,细腻有之,圆润不足;鄂东南木雕也用杉木和其他杂木,轮廓粗大,线条粗犷。鄂西土家和黔东南苗家把木结构和木壁裸露在外面,质感分明。
石:
古村落里的小气候,尤其是民居内,以前喜欢说冬暖夏凉,然而坦率说,并不确实。在古代的建筑技术条件下,人们尚做不到很好的保温隔热。在极寒地区人们做出了比较有效的应对,但在湘鄂赣苏浙皖等中部地区,房屋在夏天由于屋顶层的隔离并且广而多阴,的确比较凉快,冬天则很难做到保暖,仅靠烤火弥补,尤其是山区,老百姓普遍抗冻扛冷。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村落是经过岁月洗礼的,普遍温润了,平和了。所以,我不主张轻易整修村落和建筑,卵石路改成水泥路,空地改成广场,古树砌上矮圈,池塘增加时髦栏杆,使他们变得焕然一新。而要尊重建筑的沧桑印记和温和品质,珍惜那难得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