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依旧芬芳

分类: 读书与爱好 |
古村落依旧芬芳
这么多年来,我倾心于乡村,尤其是抚州和金溪的乡村,得到了身心的回报。朋友们认为我为金溪和抚州做了一些事情和贡献,而从我的角度,我觉得自己做得非常不够,也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对这个我没有什么遗憾。相反,应该是我非常感激金溪和抚州的古村落。因为去乡村做这些事情使我安静下来,使我充实起来,没有空闲去顾及现实中的各种纠结,也没有时间多愁善感和斤斤计较,这是切身的体会。
四明山冠珮村。


皖南宏村。

四明山冠珮村。

金溪姜家村。

金溪珊珂村。
现在,传统的乡村离人们越来越远了。其实,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乡村和乡村文化,还包括人们心目中的“桃花源”和桃花源文化,即人们理想的岁月静好的人居环境的意象,它们将与古村落同时消失,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陶渊明和刘义庆两个人都有山中遇仙的记载,他们大约是同时期的人,合称“桃源双壁”。这两个人都为世人和后人描绘了美好的世外世界,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记载的是,会稽剡县民袁相、根硕二人上山打猎遇仙。而收录在南朝刘义庆《幽明录》中的是刘晨、阮肇遇仙。两则记载的地点都在浙东,一是新昌天姥山;二是天台刘阮洞;三是四明山四窗岩。幸运的是,这几个地方我都去过,我做的不是历史文学专业,关注的比较多的是人居环境的物质形态,故事的人文背景和人文价值我不能一一诠释。但历经千年,故事中那些美好的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村落风貌,美丽依旧。我去的比较多的是四明山上村子,这些村子中的代表是余姚市的柿林村、冠珮村。
与之对比,对于即将逝去的传统村落,人们的印象大约是各种荒败和各种肮脏。而我却认为那里满是芬芳,仍然是世间的桃源般的净土。这是经历不同,角度不同,也是眼界不同造成的。中国乡村之美,除了四明山,还在徽州,还在抚州,还在丽水,还在楠溪江,还在漓江,还在水乡……各有千秋,不一而足。平原地区的村子,也有刘阮桃源山林之想,比如我在抚州市南城县的上唐镇,一户古宅大门上刻着“问桃别墅”。这是不是刘阮所遇之桃呢?(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当然古代的道士与种桃关系也很密切。桃花在传统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寓意强烈的文化符号。
我说,传统的乡村满是芬芳,并非完全靠意象,也不是专指那香味并不浓的桃花。所以不仅仅有传统意义上泛指的桃李芬芳,这里还有村落外围的稻花香、竹叶香、松树香、杉树香、枫树香(稻熟时节我们造访资溪古村,田里香味很浓,沁人心脾);村落中间的樟树香、荷花香、桂花香、梨花香、枇杷花香、柚子花香、橘子花、葛花等各种野花香(三清山岭头山村院子里梨花香,金溪各村的柚子花香);村落内部的兰花香(南丰古城里家家户户种兰花,令我羡慕地称那里是兰花城)、栀子花香等。当然还有寻常农家的炊烟美食之香,也是古村落独特的味道。
现实生活中,工作、学习、家庭、成长,各种压力,各种烦恼,难以避免。美丽的古村落是人们理想中的桃花源,是心灵的净土,也是现实中芬芳美丽的桃花源,它们是现实生活的必要补充和平衡,它们给了我们心灵的芬芳,也给了我们现实的芬芳。沉浸期间,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烦忧俱忘,我的工作,不仅没有因此受到妨碍,反而更加有动力和有成效,包括教学、科研和设计————换句话说,心中有了芬芳,现实也就有了芬芳。
在此年末之际,寄语远方,古村落不应该消失,也不会消失,永远给我们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