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每个当妈的,都有一个反思
(2017-06-23 15:32:36)又到毕业季。
我的同学是大学老师,那天,她在朋友圈晒了几张学生们的毕业照。我评论了一句:现在孩子们的毕业照可真是花样翻新,嗨得不得了,哪像我们那时候的毕业照都规规矩矩的,站得老老实实的,个个像个木头人儿。
她回我说:哎,看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好像他们的大学生活过得多圆满似的。
最后这句,暴露了她的真实想法。
学生们都在热火朝天地忙毕业餐毕业照。毕业成为一种狂欢。他们不知道,当然也无暇顾及他们的老师在背后看他们的眼神里,有一种担忧。
我把这话和另一个大学老师说了,他叹了口气说:今天我们本科生答辩,又糊弄一拔孩子毕业了——话虽听起来消极,我知道,他们的本心其实不会糊弄孩子,所谓“糊弄”一说,只是在毕业答辩最后这一关的时候,老师们多不会太较真,让孩子们顺利毕业吧,除非特别差的。
他的这话,也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对这些马上毕业的孩子,他们其实不满意。
看孩子们从此奔赴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走向社会,就像他们的产品出厂了一样。只有当老师的,才在毕业季的热闹中冷静清醒地知道,这些学生中,哪些是成品,哪些是有瑕疵的半成品,哪些是问题产品……可谁能注意到老师眼睛里的担忧?老师们担忧什么——这是一些不太让人放心的产品?他们的问题出在哪?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很多问题是出在源头,是孩子十几年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累积。
一拔孩子离开了,另一拔孩子又要欢天喜地走进大学了。前两天,我参加了一个高考志愿填报的辅导会,家长们热切的眼神把内心的焦虑暴露无疑。我问一个家长,你家孩子估了多少分?她瞪了我一眼,木然地说:还没估呢。可能我问得唐突了,她不愿意说。能想象到,她们家的氛围。
教育像一条生产线,而高考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高考,还有马上的中考,把多少家长和家庭都整蒙了。我看到了太多的焦虑。他们一定在心里一遍遍地和自己说,熬到孩子上大学就解脱了。别人也这样安慰家有考生的家长,你马上就解放了!
这话的背景是:上大学之前的漫漫求学路,是一条多么艰难的苦役之行呀?受苦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甚至还要加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一个打包组团的受苦团。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方式,而成长是收获和进步的过程,本应充满欣悦。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苦不堪言?
苦役团里的人集体盼望着解放的那一天。
还有一种解脱,是把孩子送出国。
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是孩子的自觉和自愿呢?恐怕很多是家长的意愿。
我也和很多家长一样,当年也苦森森地焦虑过担忧过眼巴巴地盼望着解脱的那一天。其实,没有解脱。永远没有。大学有大学的问题,出国有出国的问题。大学里有多少孩子天天委在床上不去上课,像猪一样絮个窝,没白天没黑天地打游戏。出国的孩子中,又有多少花钱让别的孩子代写作业。这些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鸵鸟一样的家长。
教育的问题,不是把孩子往大学和国外“一送”那么简单就解决了。教育的过程,是把一种力量注入到孩子的内心,让他更有力量,更强大起来。
而很多家长,是把陪伴作为一种捆绑,死看死守,和成绩分数死磕到底,拼了。其他的,都一边去。家长们用自己的努力,把一个原本丰富和生动的孩子,把他砸扁了,弄平乎了,让他变单薄了,只成为一个分数的简单载体。没有内在成长的教育是可悲的。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多少憋屈的小灵魂在哭泣!6月是考季,也是雨季,到处都湿漉漉的。
我自知是个不合格的妈妈,我总自责。以前我自责的是:哎,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奥数,我们没上。到后来,他的学习不如人家,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后悔对他的学习抓得不紧。他在学习上一直磕磕绊绊的。
后来他上大学,读研,一个人在国外,他仍然在学习的路上磕磕绊绊地。我也时常自责和自省,但我自责的方向变了——我当初咋没更放手一点呢?如果当初我胆子再大一点,给他的空间更多一点,对他当时的成绩再看得淡一点,他会更好些吧!我慢慢体会出,母亲最好的样子是:开放的心态,有不怕的底气,还有对孩子笃定的信任与支持,其实,这才是最宝贵的。我无数次在深夜反省过:老天曾经给了我一个做一个好母亲的机会,可我没做好。
反思,我也是个世故的家长,还是无法真的看淡分数,还是有见不得人的虚荣心。我也有把他当成出气筒的时候,他让我抓狂过。从他的教育过程中,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小。
我们这些当妈的,大多只有一次做母亲的机会,错了就错了,没有改的机会了。要是说,我有什么可腆着脸表扬一下自己的,就是,幸亏我当初没往死里逼他,他还有一些其他的爱好,给他留了一点小空间,他当时那些看似没用的爱好,都在以后的日子里帮了他的忙,让他不至于被繁重的学业压倒,给他多了一个释放自己的渠道。
每一个跌跌撞撞往前走的孩子的背上,都有一双来自他们母亲的眼睛的图腾。这个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