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侯老师出书了

(2017-05-26 01:40:29)
侯老师叫侯春翔,是我的大学老师。今年79岁了。

那天,班长在群里说,侯老师从海南回来了,咱约呀?侯老师说:来的同学,我有礼物奉送。啥礼物?我们好奇。原来,他出了本书。

说实话,我没有惊喜。退休的老同志出书的多了,多是自娱自乐的陈芝麻旧谷子。我心想,侯老师也落了这个窠臼呀?

可是,那天,当侯老师把书拿出来,我们全都惊着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呀?反正,我以前没见过。

这本书很厚,沉甸甸的,全是铜板纸。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幅画和照片,全是他一笔一划自己写的,自己画的,自己照的。这分明就是一本手写的大书。这功夫,惊人不?几百万字呀!

我的第一感受,是感动,感动于一个79岁的老人的认真和执着。我冲口而出的第一个评价是:呀!就一个字,表达我的惊讶和佩服。

惊讶一:老师的字写得真好呀!以前我们咋没发现呢?不仅写的好,还写得认真,一笔一划的,全是工工整整的楷书。我从中感受到沉甸甸的诚意,想象深夜孤灯下,一个八旬老人伏案凝神的专注。我仔细看他每个字的笔锋,都是很饱满的状态,很有力量的感觉,力道很足,很端正。从他的字里,你能看到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你会把他的字和他的人联系起来。他的字是他精神气质的某种外化。从他的字里,你至少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内心很有力量的人。

惊讶二:老师还会画画呀,而且画得这么好!让人惊讶的是,他根据记忆,把童年的家乡给画了出来,还仔细标注了哪是城隍庙,哪是大车店,哪是地主家的大院……童年的记忆,像一个梦境,那里往往有一个特定的场景,还有强烈的年代感和亲切的味道……而这种回忆会面对一个问题,即使你内心再感怀,有万语千言,但没人可说。别人不知道你的童年是什么样。于是他就把自己记忆中的童年硬是给画下来了,于是我们循着他的画去想象,在那里,那个叫“小祥子”的小孩都在哪玩呢?他还画了他母亲摊煎饼的侯家煎饼铺子——小房子很矮,房顶和门前堆满了雪,房檐上都是冰溜子,门口还有一口大缸,那画里分明有一个小孩的视角和怀旧的感情。他去哪旅游,除了写游记,还随手画下来。最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临摹了整幅《清明上河图》。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幅5米多长的上河图。他画的真好,而他画画的功夫,据说是退休后才开发的。

惊讶三:他写了他的很多学生,写了我们专业的很多事。这些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他为了办好这个专业,当时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想了那么多的办法。他给每个班级的同学都写了一首诗,把每一个同学的名字都写到了诗里。说起学生,他那如数家珍津津乐道的劲头,没有爱,不会是这个样子的。他把一个学生毕业后给他写的信也收到了书里,这让我惭愧,我们毕业后忙着结婚生子撒丫子满世界的跑,也没想过给老师写封信,想必他会有点失落吧,所以他才那么珍视那封信。

惊讶四:通过这本书,我对这个老头多了很多了解。他是我们的老师,其实以前我对他了解的并不多。他最大的特点是,眼皮很大。那时,他眼皮一耷拉,我们也看不清他的表情。我们上学时,他已经中年,在我们看来,那时的他总是不怒自威的样子。我那时干啥总是溜边走,和老师也不近。我觉得他也不咋喜欢我,他对小玉很欣赏,小玉是才女一枚,他看见小玉时总是笑眯眯的,对我却很少笑,所以我就有点吃醋,心里酸溜溜的。这是当时的小心眼。

上次,我们30年聚会的时候,他哭了。他说,我马上80岁了,下一个你们班的班庆我还能赶上吗?这我倒没想过,但他的眼泪,倒让我眼里一酸,心里一软,老师已经快80岁了。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威风和强悍,我们不小心看到了他的脆弱和伤感。

他用“三字经”的形式给自己这本书写了个序,开头是这样写的:祖山西,移齐鲁,爷爷辈,下关东。小祥子,宾州生——呀,原来他小名叫小祥子,他还发了张他小时候的照片,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再配上他童年的那幅画,他少年的样子马上扑面而来。他的书里对童年的回忆最生动。他写了小时候“跑毛子”的事,还有土匪的事,还有他姐姐把大烟藏在辫子里的事……那是过去那个年代的生动画面,那时人们的生活,我们不了解,很遥远,但今天读来很新鲜。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丰富的情感窖储。他后来的人生,都是从童年的根里长出来的枝和叶。我从这个老头的身上看到了他小时候的样子。即使他是一个老人,他也是一个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走出他的童年。

他书里,有这样一段:退讲坛,六十整,活到此,算半生。下一段,重启程。六十一,尊孔兄。过桥钱,还得挣。“过桥钱,还得挣“这6个字,让我心里一动。有一种苍凉与心酸。他是怎么在退休后重新上路,到全国各地讲课挣钱的呢?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我现在也站在老年的边上,我在心里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过很多想象,当然也有过茫然和担忧。看了他的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不再担心老年,老年可以活得这么神闲气定,这么老有所为,老年的生活可以这么开心充实。他在海南,用吃剩的鱼骨做了那么好看的画,他养了那么多姹紫嫣红的花。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去了那么多名胜古迹,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游记,寄情山水,一叶扁舟,他的仙风道骨不亚于徐霞客呀。

这是一个老人,对自己这大半辈子的回忆和总结,我从中看到了真诚,不粉饰,忠事实。除了诚实,我还看到了达观,很多事都是过眼烟云了,在咂摸与回味中拈须一笑,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锅老汤,煮到这儿,算是煲透了。到这个时候,做什么,也都从心所欲了,我很羡慕,他的从容。

我从他的书里还看到很多,人要耐得住时间的熬。如果没有耐得住寂寞的修心与养性,总归沦于浮燥,不会有这么澄明的境界。

这是一个老人宠爱自己的一本书,像有一只温暖的大手在抚摸一匹老马的毛,那是与岁月和解的默契与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