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诺

(2017-01-25 12:12:15)
大诺,曾经是我的同事。我们一起共事了好几年。后来他去北京发展。

一个人的好,要经过岁月的检验。他走的时候,我并没什么感觉,一个特立独行的记者,有些自我,我们之间也没少吵架。可在他走了之后,我却经常想起他,我有时会在心里默默地想念他一下。一个那么纯真的人,真的很难得。但我们之间,没有短信,也不问候。那种客套,不适合我,也不适合他。

现在大诺成了名人,他是全国最著名的公益人士。他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公益壮举。他经常被请去各地各大学做演讲。关于他的消息我都会看。他没变,还是那样富有激情,只是成熟了,沉稳了。可他怎么还穿那件红毛衣呢?还有那件咖啡色的西服——我总是忍不住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走一下神。

我曾经担心他过的好不好。我想,物质上他一定不会太富足,他这种对钱没有概念的人。但有一点是一定的,他做的事是他乐意的,是能够点燃他生命激情的,那他在精神上就一定是满足和惬意的,一定是享受并快乐的。用他的话说,当生命的本能和生命中的使命感相遇,那就一拍即合了,他的生命就被点亮了。我想,那就像核爆炸一样吧,会产生惊人的能量。至于其他,苦呀,累呀啥的,对他都不是个事。

当初,他义无返顾地走了,从此,在他自己认准的那条道上狂飚突进,他一骑绝尘的背影上,有我的注目礼,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决绝。

以冠冕堂皇的公益之名,行利己之事的人太多。但大诺是真的在全心全意地做公益,他为了公益放弃了很多对很多人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比如体制内的稳定、有保障的收入等等。

他做那些事,别人可能不理解,但我们——和他曾经共事过的人完全能理解。如果说,现在的他已经长成了一棵巨大的树,华盖如云。那我们就是有幸看到那棵小树是怎么破土而出的见证人。

记得有一年,我们报社突然收到一幅大红纸写的感谢信,贴在报社的走廊上。这是一对贫困的老夫妻写的——原来这么多年,大诺把我们单位分的大米和豆油都送给这对老夫妻了。大诺从外面回来,一把把感谢信从墙上拽了下来。连说,没啥,没啥,大家别看了。我家里只有两口人,吃不了那么多,让他们帮帮忙。

其实感谢信上说的不仅是大米和豆油,大诺还每年都给他们买煤买棉衣。这事就算过去了,在报社的走廊上一闪而过。但我们都记得。

后来,我发现他经常成箱成箱地买磁带,我问他干啥,他只是笑一笑。我猜,可能是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他做学生版的编辑时,经常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跑,找好些学生谈心。他似乎天生对弱势人群敏感,他更多地关注那些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老师不咋待见的。比如,他和一个早恋的孩子谈过好多次,电话交流,写信,甚至见面,可因为隐私,或者孩子不愿意,他最后放弃了写成稿件,只要孩子有改变就好。他经常干那些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效益的事。

写稿多少是和奖金挂钩的,可他好像并不在意稿多稿少。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他做起来却不计代价。当年,和他一起来我们报社的,还有一个贾胖。他们俩一胖一瘦,一白一黑。白的像奶油冰棍,黑的像巧克力冰棍。那年夏天他俩来报到时,我在心里这样想的。有一天我早上上班,一开办公室的门吓了一跳。这一黑一白二位从地上的报袋子里钻了出来,原来这哥俩看世界杯看得兴起,决定出一期世界杯专刊,在办公室一直忙活到天快亮,实在困的不行,就钻到装报纸的袋子里眯了一会。那是他们的激情岁月,他们也感染了我。那期的世界杯专刊做的真有气势,一左一右两大对联。对仗工整,球评也写得酣畅淋漓,恣意汪洋。

我以姐姐的眼光看他们,看他们在青春的时光里折腾。那是他们的恋爱季,经常有女孩来找他们,他们也会絮絮地和我讲他们恋爱的甜蜜和苦恼,那种隐秘的心动,曲折的情怀……感谢他们的信任,愿意和我分享。我也没少给他们瞎出主意,俨然忧心忡忡的大姑姐。我曾经远远看着心仪他的女生,早早来到我们楼前,在大树下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他对有的女生,似乎有致命的吸引力。我也目睹了他和他的妻子当年的一见钟情,那是我们报社组织的一个见面会。

一转眼,他们都已人到中年,当年的少年,各有不同的路。

多少年前,南联盟事件,美国轰炸我大使馆。大诺有特别的新闻敏感,在之前的几个星期中,他一直和央视及《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在电话联系。事发当天,他第一时间电话打给南联盟前线,电话里能听到轰轰的炮火声,前方记者站在废墟上向他声嘶力竭地喊着完成了这篇报道……我们当年的特别报道《中国记者在诉说》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那组系列报道,现在想起来还荡气回肠,事发后的48小时,两天两夜,我们大多数人只睡了四五个小时,完全靠一股真气顶着。当时周一上市的其他报纸只发了新华社通稿,而我们全是独家报道和南斯拉夫的前方连线。我们一起分享过那种并肩作战的成就感和快乐。

记得他刚上班那年的冬天,他让我帮他去买棉衣,我就领着他逛呀,随我心所欲地打扮他,我正兴致勃勃呢,他却扫兴地说:姐,我头晕,我不想逛了。我诧异地看他,逛街怎么会头晕?真完蛋!从那以后,他在我印象里多少有点弱不禁风。他的确是一文弱书生,多愁善感,心思敏锐细腻。他歌唱的好,那份深情足以让听他唱歌的女孩爱上他。

虽是一介书生,但他骨子里却侠肝义胆。边远小村里的农村少年张云成给他写来一封信,作为一个肌无力患者,张云成想自杀。大诺冲了上去,几年的时间里用电话教他认字,查字典,帮他写了一本书《假如我能行走三天》。那本书是大诺一篇篇帮他改出来的。大诺就这样把一个绝望的,没上过一天学的穷孩子扶了起来,张云成的励志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让我们一起想象自由行走,哪怕只有三天!”这是贝克汉姆写给张云成的一句话,贝克汉姆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的时候说:“我听过张云成的故事,我觉得我们两个人感受很像,同样是被一个锁链所束缚,但是我们一直渴望自由飞翔,哪怕只有三天。”据说,台商郭台铭给张云成在北京买了房子。

大诺就这样帮助过很多人,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为此付出的金钱、精力和时间不计其数。

我们一个办公室多年,有一天他生日,我不小心知道了。正好我刚看完一本书,看得高兴,就顺手写下:送给大诺,生日快乐!过后,我们搬家,我竟然在废纸里发现了这本书,怒问大诺,他说没啥感觉。我说,那是你没好好看,又在扉页上写一行字:再送大诺。

从大诺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胜利,看到了一种坚持的力量,看到公益事业如何让一介文静的书生变得强大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师的暖
后一篇:过年买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