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寿险合同剩余边际浅析二

(2017-10-02 15:43:24)
分类: 实证分析
      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与剩余边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涉及到保险的分析,既有会计准则,又有监管的法定要求。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持偿成本等都是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用到的指标,应该归为监管的法定要求。而剩余边际是计算寿险准备金用的,属于会计准则的要求。    
       其次,内含价值与新业务价值,是按11%折现的,体现的是股东对投入资本的回报要求,可以理解为“股东要求的最低必要报酬率”。而剩余边际是按约5%的折现率折现的,体现的是寿险公司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具体可参见两个文件,一个是2015年2月13日发布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3号》,另一个是2017年年3月24日发布的23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优化保险合同负债评估所适用折现率曲线有关事项的通知》,结合两个文件,计算内含价值时所用的投资收益率假设,与计算剩余边际时的折现率应该是一样的,两者都是依据750日加权平均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都是按时间分三段,都是终极利率4.5%(40年以上国债收益率的假定),只是在溢价方面,3号文没有说明,23号文说明不超过120个基点。根据平安2016年报,计算内含价值的假设收益率是5%,所以,后面的分析,一概按5%。因为总的原则就是趋同。      
      再次,内含价值的计算应该是未来税后现金流折现值,因为不考虑所得税会造成高估。而剩余边际应该是未来税前现金流折现,这一条是个人推测,没有找到真正的出处。从会计角度讲如果存在首日利得,未来存在应交纳的所得税,考虑了所得税会使首日利得变小,从而使准备金变小,这不符合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并且会造成循环计算,一方面,想知道未来的纳税额,需先知道剩余边际的释放;另一方面,想知道剩余边际的释放,就要知道今天的剩余边际,想知道剩余边际,又要先知道未来纳税额。所以,95%以上的可能,剩余边际是税前现金流的折现。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不考虑所得税,简要说明一下几个概念的关系)。       例:某人出资0.4万元建立了一家保险公司,当年承揽了一笔寿险业务,投保人每年初支付1万元,连续支付5年,第10年末,公司支付被保险人生存金6万元,假定死亡率是0,不发生任何承保费用,不考虑所得税。投资收益率按5%计,内含价值折现率按11%计。      
       首先计算新业务价值:第10年末,保费增值到7.4万,支付给投保人6万,第10年会有1.4万元现金净流入,按11%的折现率,第10年末的1.4万元,相当于现在的0.5万元,那么这笔业务的新业务值是0.5万元。这个0.5万是个什么意思?11%又是个什么意思?如果有一个新业务的交易市场,这个新业务在市场上挂牌出售,而投资者根据风险各方面的因素,认为投资回报应达到11%,那么投资者愿意出0.5万元来购买这个新业务。投资者现在花掉0.5万,10年后得到1.4万,年复合收益率恰好是11%。也就是说,对于要求资本回报达到11%的投资者而言,这个业务值0.5万。回到现实,保险公司并没有花0.5万买这个业务,而是发现了这个业务,没花钱,发现这个业务给公司带来了0.5万的增值。      
       其次,计算扣除偿付能力额度后的新业务价值。保险公司承揽业务是需要满足保监会的偿付能力要求的。针对上面的新业务,假如需要投入自有资本0.3万元才有资格承揽这个业务。再比如保险公司没有多余的资本,想把这个项目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时投资人那么愿意花多少钱买入这个新业务?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也要投入自有资本0.3万,这0.3万元相当于被判了有期徒刑10年,这10年间,这0.3万元只能随着保费一起,每年取得投资收益5%,10年后重获自由,也就是说,这0.3万本来是可以追求11%的回报的,但现在只难追求5%回报了,期限是10年。那么,按5%的回报率,0.3万元在10年后约变为0.49万元,0.49万元按11%折现,现值约为0.18万元。0.3万元的资本投入,按11%的回报要求,马上贬值了0.12万元。我再翻译一遍这段话,如果没有资本要求,我自有的0.3万可以去追求11%的回报,比如到市场上买新业务,但由于有资本要求,这0.3万只能与新业务绑定在一起,去做每5%收益的投资,这样一来,相当于我的0.3万缩水了。所以,考虑这一层后,而购买新业务就只能花0.38万,即0.5万减去0.12万的缩水,以保证投资者所投入的所有钱,仍是11%的回报,这0.38万称为扣偿后的新业务价值。重述下这个过程:购买新业务花了0.38万,投入0.3万满足监管要求,投资人一共花了0.68万,到第10年末,保费变为7.4万,支付给被保险人后还剩1.4万,这1.4万折现后是0.5万。投资人花的0.68万中,有0.38万是给了对方即保险公司,0.3万可以去投资,10年后变为0.49万,按11%折现,现值是0.18万。从两个角度看,未来现金流总的现值是0.5万加上0.18万,共计0.68万,这0.68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投资人购买新业务花了0.38万,一部分是绑定自有资本0.3万。这初始投入的0.68万按11%展开,到10年末,刚好是1.89万,这1.89万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保费增值后的7.4万与赔付6万的差额1.4万,一部分是0.3万的绑定资本增值到0.49万。扣偿后的新业务价值(0.38万)加上最低偿付能力额度(0.3万),两者一起可以按11%增值。
         再次,计算内含价值,当初成立公司,是出资了0.4万元,有0.3万元是监管资本,0.1万称为自由盈余。那么,计算出来的扣偿后的新业务价值是0.38万,内含价值是0.4万加上0.38万共计0.78万,其中0.68万是按11%增值,0.1万的自由盈余只能按5%增值。
        最后,计算剩余边际,为简便忽略风险边际。第10年末赔付完成后,会有1.4万剩余,这1.4万的剩余按5%折成现值约为0.86万,这0.86万就是剩余边际。实际过程比这个稍复杂一点,对保险公司而言,收了1万元的首期保费,才会入账,所以计算未来负债的最佳估计值时,不能算收到手的1万,它不是未来了,所以未来负债最佳估计是0.86-1即0.14万,但如果只提0.14万的准备金,会产生首日利得0.86万,所以还要提0.86万的剩余边际。这0.86万会每年释放出去,直到业务结束。此时,剩余边际是大于内含价值的。剩余边际是未来利润的折现,内含价值除了包括未来利润的折现,还有自有资本部分,按理说内含价值应该更大。这里造成剩余边际更大的原因是两个, 一个是计算内含价值时,自有资本扣除了0.12,二是计算内含价值时,折现率选11%,远大于计算剩余边际的5%。
        可以稍微窥探一下,按上例,剩余边际每年要增加5%,但在10年后剩余边际要归0,因为业务结束了。所以每年的剩余边际摊销额至少要达到年初剩余边际的15%,才能摊销完毕。假定年初剩余边际是100元,第一年,把5个点的增值摊掉,然后再摊掉本金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摊掉15元,剩余边际降为90元;第二年,把5个点的增值摊掉(5个点的增值是4.5元,因为本金变小了),再摊掉初始本金的十分之一,也就是第二年摊掉14.5元。其实除了第一年,每年摊销比例都大于年初剩余边际的15%,比如第二年就达到了16.1%。依次类推,一个10年期的保险,平均来看,每年至少摊掉年初剩余边际的15%,否则摊不完。这时,再想想剩余边际大增的公司,是不是前景很光明!我的认知是,摊销比率应该比我们感觉得要高。  
     最后,附一个公式,此公式摘自童成墩的博客。 期末剩余边际余额=期初剩余边际余额*(1+贴现率)+当年新销售保单的剩余边际-当期摊销的剩余边际。 保险公同寿险利润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剩余边际摊销 二是投资回报偏差,三是经营偏差(包括风险边际释放)四是会计估计变更(以后大家可以在雪球同名账户看文章)

作者:坐着不动
链接:https://xueqiu.com/3070860120/93136863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