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简约而不简单
(2013-10-18 22:21:28)
标签:
股票 |
Q:大家进入股票市场,都是为了赚钱,但钱从哪里来?
A:对于投资者个人而言,钱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赚别人的钱;二是赚公司的钱。对于全部投资者而言,钱的来源只一个渠道,即上市公司的钱。
Q:能不能比较一下两个渠道?
A:第一个渠道是零和的,如果考虑手续费,是负和的。有人赚,必然有人赔,与打麻将找不到实质性的差异:有的技术高,有的技术低,但只要不是技术出奇得高,总体还是凭运气,长期来看,总体是赔钱的,因为要交茶水费。
第二个渠道可以是大家共赢的,找了一家好公司,盈利不断上升,分红不断增长,大家都赚。当然,现实情况往往会是,最初是奔着第二个渠道去的,但也没准能收到第一渠道送来的钱。
Q:在实际当中,是很难把两个渠道分开的,比如,前两天与同事聊天,他买了中青宝,赚了70%走人了,虽然已经几百倍市盈率了,但在他眼里,他就是在赚公司的钱,因为有一个长期利好,但在我眼里好像不是。如何区分?
A:这个只能用实践去区分,我没办法说服别人,就像别人没办法说服我。但经过长期实践的人,会得到大致差不太多的结论,因为只有经历才能调教人。唐僧修行比如来佛差一些,因为他对孙猴总是劝说,以我做老师的经验,这个基本没用。如来佛先赠与孙猴500年不能动的经历,比劝说一万年还要强。长期的实践是大家共同的老师,必须是长期,不要求500年,但一轮牛熊,至少10年吧。
Q:那么,你认为如何才算赚公司的钱?
A:从基本的事实来看,只有分红与清算的钱,才算是从公司赚的,但由于清算的情况根本遇不到,所以只有分红的钱才是从公司赚的。我只赚分红的钱。
Q:A股市场最高的股息率大概在7%,比如老窖,比如工行,难道每年只赚7%吗,买个A类份额岂不更省心?
A:只赚分红的意思,并不是仅指下一期分红,是指对未来分红做出一个预期,然后折现。比如,某只股票,2012年年初净资产是10元,至年末,产生利润2元,章程中规定股息支付率为35%,即分红7毛。按学院派,有以下几个基本考量:
Q:有一些人认为根据利润折现与根据股息折现是一样的,是不是这样的?
A:你为什么总纠结于折现,是不是教书教多了,脑残了,市场中没有几个人真的根据折现来考虑问题。如果你非得问,那我要说,这两种折现完全不同,利润并没到手,并不是实际的现金流,可以参见我以前的博文“三个指标看投资”,里边已经说清楚了。
Q:分红这个东东不太稳定,因为各公司章程中一般都是规定当年分红不低于当年净利10%,或者表达的绕一点,什么最近三年分红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平均可分配利润的30%,只是满足了再融资的基本要求,如果公司降低分红比率怎么办?
A:有些公司用章程绑住了自己的手脚,比如招行(现金,30%),比如老窖(总体50%,现金不低于30%),另外还有一些大行,分红率也基本稳定,主要原因可能是同时在香港上市,迎合境外投资者。
Q:这种投资肯定有弱点,能说下吗?
A:以7%作为保底,然后增长有一定的确定性,就可以入场了。看上面那个例子,如果股价按7%的股息率上涨,大概6年后,股价会达到20元,即翻倍了,当然还赚了6年的股息,算上股息再投资,大概是30元,我可以稳稳当当拿6年,10元变30元。如果2012年底,从10元很快就涨到了15元,那么股息率降到了5%,没有保底了,是卖还是不卖,如果你卖了,结果他又很快涨到了20元,然后一直横了6年,直到股息率重新达到7%,那么从16到30这一段,就被甩下了。所以,急速上涨,导致保底丧失,如果不退出,怕跌;如果退出了,人家接着猛涨,然后用几年时间把泡深填实,我们白白失去了机会。所以,很奇怪,短时间急速上涨的局面,反而是最难应对的。
Q:不是我想揭短,前段时间你看好雅戈尔,也大概是这个逻辑,结果惨败,几乎在最低价跑出来了,你有什么想法?
A:你一说不想揭我短,我马上就知道你要开始揭短了。小雅的股息率确实很高,但分红增长并不确定,只是赌董事长缺钱,会加大分红力度,结果是割地赔款的那个公告出来后,就投降了。可见,看到7%的股息率就冲进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比较确定的增长。
Q:好吧,那么,我帮你总结下,赚公司的钱实际就是赚分红,一是实际的分红,二是分红增长推高的股价(由于你假定股息率有上限),但分红增长要有确定性,是吗?
A:是的。实际当中会有变通,比如股息率6%行不行?这些有可能会有变化。反正我是不能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