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04
(2013-09-17 11:37:26)
标签:
股票 |
分类: 坐而论道 |
1、虽然这些人的想法很值得重视,但是,很少有记者能挖掘出这些人真正的想法,比如对死刑犯的采访,最后无非落到后悔,对不起被害人之类的,或者干脆臆测别人的心理活动,比如从一些行为来猜测死刑犯面对死亡的恐惧。这只能归为一种猎奇,并不能给活着的人更多的启示。面对死亡的心理活动肯定远不止恐惧那么简单。
2、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极难,因为这些构成了这个人,如果改了,就成为另外一个人。但如果一个癌症患者恢复了健康,或者一个死刑犯最后免于死刑,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为什么?一个健康的人很少想到死,而一个每天面临死亡的人整天想到死,对死亡的认识与思考促成了改变,但残酷的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已经没有机会改变了。如果神能让一个癌症病人重新健康,条件是需要他戒烟,他肯定会答应。但如果医生告诉你,不吸烟,以换取较低的得癌的概率,很多人就不听了。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改变结果的期望值,而不是改变具体结果,但人们希望的是能改变具体结果,而不关心期望值。这一点,与投资的思维方法一样,正确的行为方式,只是得到了好的期望值,并不一定是好的结果,但这不妨碍要坚持正确的方式。比如有1、2、3三个数,随机抽一个让我猜单数还是偶数,我肯定猜单数,虽然有可能是偶数,行为正确未必导致结果正确,但我们能控制的就是行为正确,这就够了,其他的交给运气。
3、不见棺材不落泪。劝长辈戒烟,得到的答复,活到60就行,得了癌也不治,不浪费钱。但真的是这样吗?那么多癌症患者,有几个不治疗的,很多人全身是管子,还在坚持治。可能真得了病,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与大多数人一样,求生本能非常强。我小时候,亲身经历了一次不见棺材不落泪。我姥姥过世了,上午我们去哭 ,下午就埋。结果,一上午,我偷着笑了好几次(那时还小),因为吊孝的很多都是假哭,看着可乐。到了下午,去坟地,路上也只有小悲伤,但把人往坟里放的时候受不了了,哭得直想往前扑。人就是这样的。试问那些杀人的,没想到过死刑吗?肯定想到过,那为什么最后真判死刑时又后悔了,因为真实面对死亡与想象中面对死亡是完全是两回事,前者要严重得多。
4、经常思考死亡。我经常想,如果我能得到癌症或死刑犯的全部体验,然后全身而退(比方是做了个梦),那就是莫大的一笔财富,这个不现实,但完全可以经常思考死亡,检讨自己的生活,虽然当死亡真正摆到自己面前时,还是会有震撼,但总比从来不想的人从容优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