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报解读05格力电器

(2012-02-19 16:56:47)
标签:

河北

美的电器

格力电器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股票

分类: 实证分析

    由上篇可知,对于格力电器而言,1元的净资产可支配5.14元的总资产,而对于美的而言,每1元的净资产只支配了2.79元的总资产。总资产是由权益与负债构成的,格力是依靠什么手段扩大了其负债规模呢?下面是11年3季度两公司的负债与权益数据的对比:

 

 

绝对数

相对数

11年3季报

格力

美的

格力

美的

短期借款

23

29

0.79

1

应付账款

252

265

0.95

1

预收账款

229

12

19.08

1

长期借款

52

20

2.6

1

负债合计

700

419

1.67

1

权益

169

234

0.72

1

销售收入

637

818

0.778

1

 

    从相对数表格中可以看出,格力的权益为美的电器的0.72倍左右,若各项负债比例与0.72偏离过大即是异常。首先,预收账款偏离最大,格力为229亿,而美的只有可以忽略的12亿,正是这一项差异使得格力的负债能力远超美的;其次,应付账款一项,格力的负债偏离较大,对增加负债能力起了积极作用。再次,有息负债的绝对数很小,不能说明问题。应付账款与预收账款多贡献了281亿的无息负债,呵呵,原来格力可以上下游通吃。

   中间结论:格力的负债比例高,是两方面原因。主要原因是其对下游(经销商)产生大量的预收款,次要原因是其对上游(马钢、鞍钢等)产生大量的应付账款。两头挤占资金,在自有资本有限的情况下,有效扩大了资产规模。

    欠上游企业的资金比较好理解,毕竟上游只是钢铁、铜、塑料等供应商,竞争激烈。但占用下游的资金就不容易。

    1、空调好像并不是那么紧俏的商品,为何还需要先打款再提货,格力是如何做到的呢?

     2、既然是先打款再提货,为什么又有大量的应收款?(主要是票据,在3季度,有应收款384亿)

    这两个问题从报表中就找不到答案了,并且格力的年报提供的信息有限,但相关报道中却能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格力的销售渠道很大一部分是专卖店的形式,并不主要依靠家大卖场(国美、苏宁)。格力的二股东“河北京海担保”是由格力的各大经销商控股的,也就是说,格力的大经销商们是间接参股格力电器的,是格力的小股东。换句话说,格力的一大部分渠道是小股东们建起来的。目前,格力有1.5万个专卖店。格力总部不与大卖场合作,但经销商可以选择与本地大卖场合作。这样,格力的回款是有保证的,就是采取先收款后打货的形式。形成今天的格局是有历史原因的,格力与苏宁、国美均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根据对其当家人董明珠的早期采访,其对经销商欠款深恶痛绝,很多经销商没有任何压力,卖不了就退货,这都加大了其自行发展渠道的决心。

   其次,在一次交流会上,主持人透露过,之所以形成大量的应收票据,是因为经销商预付款时,没打现金,而是提交的银行承兑汇票,所以会出现预收款与应收票据一同增加的情形。经销商将100万交银行,银行开出200万的承兑汇票,此过程经销商需交纳一定的费用,格力收到汇票后发货。由于90%的应收款都是汇票形式,格力没有负担任何回款风险。

   结论:格力通过独特渠道,占用了大量预收款,成功得扩大了资产规模。就2011年3季报数据,与美的相比,格力多占了上下游281亿资金,这是造成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资金如果变成银行借款,即使按6%的利率,一年的利息就是17亿,三个季度就是12.75亿,会使净利下降9.6亿,格力的前三季净利润就由37.7亿变为28.1亿,与美的电器的28亿持平。

   下一篇分析两家公司销售净利率与资产周转率的差异,并试图说明对其未来增长的困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