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尼康帝》阅读随感之一

标签:
杂谈 |
我觉得或许言辞巧妙之人可以三言两语做一些总结概括,但是有些酒之所以建立不朽的地位,世世代代传承的除了拥有风土条件好的葡萄园外,还有一些细节又细节的故事可以探索。
http://s14/bmiddle/6cc6ceb2td53b7022b0dd&690
1,
2,
DRC的酿造理念中,反复强调三点:合适的葡萄园管理和必要场合的各种处置;选择合适土壤的最适宜克隆品种;结合前两点的考量后,严格控制产量。
比如关于“绿色采摘green harvest”,80年代的时候DRC也使用过这种方式来控制产量,经过几年实践后决定放弃这样的做法。(想必许多酒庄还是会继续实施,最早据说是波尔多顶级酒庄Petrus发明的)为了实现不依靠绿色采摘而达成低产量的做法,首先需要选择低产的克隆品种,同时在开花期就通过修剪来限制产量。
采摘时间的控制是最没有依据可寻,只能依靠采摘近期不断地在葡萄园中观察检测,虽然现代化的设备已经可以测量出果实的糖分,PH值,总酸度,但永远无法取代有经验的采摘工人对于果实细节的判断。
采摘时,大家认为是葡萄果实大小均匀的葡萄串比较好,还是有大有小的串比较好?前者更体现整齐感,而后者因为大小不均一而为果实内侧提供了更佳的通风性,那些太过于整齐的果实密不透气,内部腐烂果实存在的概率则上升。据说2002年份果实非常完美,大小不均匀的果实配合度极好,使得酒体丰润与新鲜感并存,保持漂亮的平衡感。
酿造时也“没有基准和菜单”,需要因时因地来考量和判断。
关于是否去梗:首先对于梗的作用做一番了解,带梗发酵会使发酵槽内的通风性得以提升,起到抗氧化的作用;梗的加入会增加葡萄酒的复杂度,提供些许辛辣感,更结实的单宁;同时由于梗会吸收一些颜色所以通常会使葡萄酒相对浅一些,但却更持久的保持颜色。
1999年,收获量高,葡萄串整体成熟度极好,果梗的成熟也达到完美,所以全部带梗发酵;如果遇到冰雹袭击的年份则不然,哪怕轻微受到冰雹伤害,DRC也认为果实中会有不良气息,被称作“冰雹味”,纵使老藤采摘的葡萄串也全部去梗。过去酿造Romanee-st-vivant时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去梗,理由是酒庄判断这片葡萄园的梗带有攻击性的口感,也因此在1966-1975年期间实施新的克隆品种来嫁接该园老藤的项目,以提升酒园整体品质。
发酵开始前温度一般会控制在15度,有的年份温度会更低,低温浸渍的时间根据当年果实成熟度从3-6天不等。DRC的“风土极致”理念决定了发酵不使用栽培酵母,主张通过人为努力来提升酵母的活跃度。比如发酵过程中,如果遇到葡萄皮比较厚的年份,每天进行两次搅桶,提供更多的氧气促进酵母活性,帮助发酵;而果皮相对纤细的年份每天只进行一次搅桶,这项工作基本都人工进行操作,虽然酒庄在1989年开始有机械设备可完成此工作,却只有在1999,2003两个果实皮特别厚的年份才使用。
DRC酒的发酵进度力争缓慢平稳,一般控制在18-20天。特别好的年份1999,2000年份,部分发酵槽中部分果汁会在发酵开始时被取走,液体比重减少,使得固定中的复杂成分为酒体增添复杂度和平衡感,而这种做法也没有定格之说,只能根据年份来判断。
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做法也值得提一笔,DRC不会刻意提高酿酒室温度来促进乳酸发酵,而是听凭自然的力量使其自然发生,唯一不同的是,DRC认为康帝久远和踏雪(LA TACHE)酒园的乳酸菌发酵越慢越有利于酒的口感,所以这两个酒园的酒桶是被安置在酿酒室最北面的墙角下,那边的温度比平均室温会低一度左右,于是可以延缓其乳酸发酵的进度。
……
……
上面的两串省略号代表继续可以长篇大论的酿酒过程:发酵完成后自流酒和压榨酒的比例;橡木桶的制造,晒干;陈年的细节;澄清作业;橡木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