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堡之双名门——DRC RICHEBOURG 2007 和 Domaine Gros Frere e
首先我声明当我写下这篇酒评的时候,我已经历经了6个小时的品酒,从勃艮第到了北罗纳而后到澳洲的巴洛萨又穿越到德国MOSEL……我所记忆着的只有几个小时前那么鲜明生动的对比,特别是当两款酒来自同一个勃艮第的特级园,虽然年份上有差异,一个年长的2007来自DRC,一个2010年似乎我们有“杀幼”之嫌疑,来自Domaine Gros Frere et Soeur ,因为酒标上有个金杯,俗称“大金杯”,葡萄园的名字叫“李奇堡”
说到李奇堡,我之前遇到过的几次都没有太深刻的印象,甚至我带着稍微的遗憾说,有一次是我的生日聚会,从香气到口感我都记忆得那么模糊,所以对此次的相逢我是有期待的。
今晚我们决定两瓶同时开,同时入杯,虽然年份有差异,但是不妨碍对这个葡萄园感受的探讨,不妨碍我们对酒庄所要表达的酒品的理解。
http://s2/bmiddle/6cc6ceb2td5266683dbc1&690RICHEBOURG
http://s3/bmiddle/6cc6ceb2td5266880ae42&690RICHEBOURG
DRC先入杯,2007年,我遇到过一些DRC,无论通常意义2007年给予大家什么样的印象,我想说DRC出品的酒都表现一直的“真诚”。你可以很直接捕捉到酒体散发的新鲜水果,香料,优雅的橡木香气,似乎香气里都透露着对果实的严选,浓郁又发着不让人退却的粘稠感。
在我的理解里,李奇堡原本并不以香气见长,今晚的DRC李奇堡2007开瓶后便娓娓道来的果味,从四面八方涌现,20分钟以后转化出的焦糖,甜美,渐而进入甘草的婉约,入口的咀嚼感,果味平衡中表现的包容力……自然而然在那个场景里,他成为一名伟岸的男性。
一边,开瓶后的大金杯李奇堡2010。那么纤细,起初,我似乎怀疑她还没有准备向品鉴者展示她的风采,几分钟的停滞后,她像一个熟练的超一流演员,仿佛临时被叫上阵上演一出为经排练的片段,她只有那么几秒钟的惊愕,随后皆为镇定自若。
接下来的几十分钟,她很职业又恰到好处地迸发妖娆,香气始终停留在一个曼妙的高度,集中又有穿透力,粉饰一点点的妆容,微微透着奶油香气的话梅气息,丝丝焦糖感,玄妙的展开;触及口感时候的果香是那么集中柔顺,仿佛触摸少女无暇的肌肤似的,我甚至有一秒钟觉得有一点点愧疚感,我们是不是过早窥探了还在成熟过程中处子的芳香……
两款酒,两个杯,并排而列,发挥拟人描述一番,DRC表现的真诚与质朴,大金杯小心翼翼粉饰中端起的妆容,一男一女,两种人生,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席间,我们讨论到勃艮第的玄妙和多变。为何同一个葡萄园如是缤纷的展现?如此千姿百态的存在?凭心而言,我只是个勃艮第非常非常初步的学习者,对于葡萄酒在太多场合不敢指手画脚,只是有幸运用感同身受去体会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如果把视线转移到葡萄园,纵使归属为一块特级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环节的差异:
同一个葡萄园中不同的土壤构成条件,不同的坡度;种植密度的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的不同;采摘时机的把握,是否带梗的选择,低温浸渍时间的长短,使用酵母的区别……而后不同年份条件的使然,装瓶后酒所经历的命运……
我想为了我能更多做一些理性的判断,容许我潜心品鉴更多,容许我品鉴前的预习和品鉴后的反复回味……
回到今天的DRC和大金杯,两者皆出落得标致而值得寻味,前者像个带几分质朴的美少年,后者则为娇羞遮面的处子。
开瓶后将近40分钟,DRC的香气中竟然展现出许多中国岩茶的韵味,花香夹杂的烘焙感,在入喉瞬间也辗转到口腔内,它的变化更多一份惊喜和意外,从最初的质朴中更外化出的内秀;大金杯则自始至终表现得体,微微不苟言笑,显得略带几分距离感,可远远观,却无法靠近,在我看来2010年的大金杯的开启显得几分急躁,女性的包容力和深度也必须经过岁月的沉淀而得来,我们给予大金杯2010的时间似乎少了几年,如果有幸,下一次不期而遇,期待你妆容背后展现的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