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光祖的博客
杨光祖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82
  • 关注人气:1,0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对自己作品可不可“陈述”

(2012-03-30 07:13:22)
标签:

转载

樊发稼,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1937年出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原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出版有《儿童文学的春天》等13本评论集,《春雨的悄悄话》等50多本作品集,选集有《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樊发稼作品选》、《樊发稼童话》、《樊发稼寓言集》等。

       对自己作品可不可“陈述”

                                    樊发稼

 

     评论家杨光祖在3月14日《中国艺术报》发表一篇题为《陈忠实与宣纸本<白鹿原>》的文章,文中说:“看到《小说评论》连载他(指陈忠实——樊注)的《寻找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我看了几遍,有点着急。就发了一个短信过去:希望停止《白鹿原》创作手记的撰写。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最好少说话,更不能如此大篇幅地陈述。《白鹿原》是一部厚重的长篇小说,最少50年内依然是人们的话题。作者说多了,堵塞了小说可阐释的空间,影响了作品的生命,这无疑是一种自杀。”“一位名满天下的大作家,面对一位无名‘小辈’的直言,却如此虚心接纳。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感喟至今。”

    我没看过杨光祖说的陈忠实的长篇创作手记。据杨文透露,他建议陈忠实停止撰写“手记”时,实际陈已写完,且并未因杨的建议而停止在刊物上连载。所谓陈“虚心接纳”,我想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礼貌。

    作品写出来了,发表了,出版了,就属于社会。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作者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情感和看法。至于这种情感和看法好不好、对不对,以及表达方式或手段是优是劣,是否臻于完美,接受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各异的评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是极正常的。

    古人云,“诗无达诂”。诗如此,一切品种的艺术亦不例外。欣赏趣味的多样性,审美标尺和角度的多维多元,这正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即属此理。一览无余,一眼能窥其底,那必定是平白、平庸之作,艺术含量必稀,价值必低。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作家创作时没想到的,生活的逻辑促成他写出了他自己也没料到的意味,读者、批评家体察到了,作者不会也不应该站出来否认。

    至于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可不可以写“陈述”(即“创作手记”或“创作谈”)?原则上我同意不要写。但也并非绝对不可写。远的不说,近的如中国新诗一代宗师臧克家晚年写的《甘苦寸心知》,对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一一加以解析,十分有益于研究人员对其早期作品的研究;当下许多文学刊物在推出一篇“头条”作品的同时,往往附以作者的“创作谈”,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如上所说,作品一经问世,便属于社会,理应任人评说。读者和批评家尽可对作品文本进行各不相同的解析,而不必考虑作者的创作意旨和初衷。作者的创作自白,应该完全不影响读者的自主阅赏,不会“堵塞”批评家“阐释的空间”,更谈不上什么“自杀”。

                          2012年3月27日,于北京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