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4/2011宋奉宜医师『肌肤监测2011』课程=课后感想

(2011-03-11 16:47:41)
标签:

肌肤监测

护肤品

成分

医学美容

上市后监测

pms

surveillance

培训

敏感

教育

分类: 肌肤监测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补充说明:

Stone对我来说是位新朋友开始注意到他的blog,源自5047先生的介绍。如果没有记错,Stone先生也是保养品制造业界的人,似乎更以容器为主。

肌肤监测的课,其实颇多业界的朋友来上我知道的,至少就有雷射的代理商、OEM保养品厂商、学校的科系主任当然最多的是医师与护理人员。

人老了,性子还是急;加上「来日无多」(<=大概只剩下80年吧如果我能够活到120),很想把知道的事告诉大家。文章已经算是收敛了,课程中火气更大,也许得罪了许多人的商业利益(所以我的课程不准录像、录音)。许多媒体与朋友因此错认我是「敢讲的」、「辛辣的」、「犀利的」各位实在太抬举我了,我不过是个焦急的中年男子

201136Stone记错了,36才是星期天),我们开设了第三次肌肤监测的课程Stone的这篇文章寄到了信箱(我订阅了他的blog),我才知道他是「秘密潜伏的间谍」;而这篇文章,应该就是有趣的「侧写」

3/4/2011宋奉宜医师『肌肤监测2011』课程=课后感想

一直以来常常拜读宋医师的部落格,关于肌肤监测的理念我其实是满认同的,尤其知道宋医师的生日跟我是同一天之后,更觉得有一份亲切感,3/4那天去上了宋医师的『肌肤检测2011』的课程,收获真的很多,不过也确定了一件事:同一天生日的人个性不见得相同呀!哈哈!但还是有一些相同的特质啦!

回归正题,正题是宋医师上了什么?

思考』是宋医师开宗明义就一直强调的事,如果能从肌肤的许多现象去仔细的思考,就能发现一些简单的真相。我也发现宋医师喜欢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他引述Dr.吴让他感受很深的一句话:「医师不看剂量,我们看病人的反应」,他说:「不是治疗皮肤,是治疗皮肤的反应」。这就是回归到医疗的本质。也就是治疗是很个人的一件事,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可能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式,所以才需要医生的存在嘛!

这让我想到过去曾经碰过一些产品的过敏客诉,过敏的消费者大多都是敏感性的皮肤,而产品上的标示是:『所有肌肤适用』,我们请问客户是否能在产品上标注『一般性肌肤适用』就好,没想到客户回答说:「我们就是要卖所有的人呀!你们应该要做出不会过敏的产品吧!」我们也只能苦笑,过敏是近几年发生比率越来越高的情况,据说某大品牌调查结果有超过60%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是敏感性肤质,超过60%ㄟ!那我也可能是其中之一了…,不过这个问题在宋医师的课程中有听到答案了,什么是导致酒糟与敏感性肌肤的原因呢?基本上保养品中的致粉刺性物质与现今流行的医学美容疗程是主因,尤其是医美术后所增加的导入步骤危害更大,至于为什么,相信大家可以在宋医师的部落格找到答案,就不在这边做解释了,但无论如何这些观念对于我的冲击是很大的!

当然,这个课程主要的概念是『肌肤监测』,药品上市前有许多繁复的测试要先通过,上市后仍继续长期监控,也就是PMS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但妳知道保养品用了这么久到底对于皮肤是有帮助还是没帮助?保养品的PMS可说是还没开始,更棘手的是没有一个经得起检验与检测的方式,这也是宋医师要大力推广这个可行的监测方式的原因,而且只要使用50X的型态鉴识与UV灯功能鉴识就能够来监测皮肤的状态。

我觉得这个方式最重要的是,往后,我们可以藉由这种方式知道,这个保养品对于我的皮肤是好还是坏呢?我如果长期使用,皮肤会更好还是更差?不必再脸红脖子粗的争论,也不必再解释这么多,这些答案都可以检测出来,证据会说话!

这将会是皮肤保养的一个新革命!医师在课堂上说道,如果肌肤监测能让未来大部份的保养品都是对使用者的皮肤有益的,那他认为这就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了!

我也希望能尽棉薄之力为这个理想做出一点贡献^^

补充阅读:

保养品成分也须要上市后监测(PMS

肌肤监测是否可以「预测」护肤品伤害?

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谁能够真正「了解」保养品?只有「正确肌肤监测」才是真的

免费肌肤监测培训与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