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从岚山乘坐京福电车岚电北野线去仁和寺的,从御室站出口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仁和寺。这里是日本真言宗御室派总寺,建于公元886年。

▼2
入寺门免费,然而不管是左侧的庭院、正前方的金殿还是右侧的宝物殿,都需要分别的门票。说实话,去过国内博物馆的中国人实在没有必要花钱去日本的宝物殿,内容相比确实一般。金殿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于是很快就决定了只进庭院。

▼3
精致和内敛的奢华是日本寺院留给我的印象,不要说这里是宇多天皇和各代法亲王出家的皇家御寺。

暂且不论日本古代的当权人物往往将隐退美其名为“幕后作业”的代名词,那个时代,出家确实是值得称颂的行为。当然,在深层次里,淡泊无为、超然世外也是趋势人物真正向往的境界吧。只是,超然的地位依然需要权势的支撑,向往的执念也往往流于表象。这是题外话了,于我,只要去欣赏领会即可。
▼4
编织细密柔和的榻榻米、清雅的插花,金箔的屏风,格窗外的松枝。即使是刻意营造的出尘意境,也让人情不自禁静下脚步。

▼5-6
庭院的一角,沙石细腻整齐,松柏苍翠。 

▼7
庭院不大,L型的回廊连起两端的房屋,怀抱着一泓碧水。

▼8
室外阳光灿烂,着袜走在廊前的榻榻米上,却是凉风习习,舒爽宜人。每一处的装饰都极力贴近自然。这一间四壁描绘着松木飒飒,云雾缭绕的山峰,“壮观”的横匾犹如点睛之笔。仔细看,“壮”字上还多了一点,很有唐人的风范。

▼9
这一间白云悠悠,大雁南飞,秋意盎然。
▼10
应该是寝宫。

▼11
佛殿。

▼12
建筑内部不同的壁画。左中的这一幅,有没有唐代生活画的感觉?画风、人物发型、衣着,唐代痕迹鲜明。

▼13 曲廊幽静。

▼14
坐在廊前的榻榻米上,脚垂在木地板下随意晃荡着,看天、看树、看水。
▼15
心情如水清净。

▼16
二条城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建于公元1603年。二之丸御殿内部不能拍摄。进入时散客和团队是两个入口。入内一样要脱鞋,只能沿着指示参观。为了避免磨损,部分地板还铺了地毯。日光透过格子门上洁白的壁纸散射入柔和的光线,显现出油润的木质。
▼17二之丸庭院也是回游式的水庭院。

▼18
水流曲回、泉瀑清澈,湖石错落有致。

▼19
一步一景,处处是景。
▼20-21
从城墙上的展望平台俯瞰本丸御殿。


▼22 接近出口处的枯山水,记得是“七岛”或是类似的名字。

走在庭院里,虽然是砂石或泥土小径,却是干净无比。记得刚踏上日本的土地时,我很欢喜地发现,路边的绿化带里有荠菜、艾草,以及其他我熟悉而叫不出名的常见植物;随后是惊讶,居然都是原生植物,而不是整齐漂亮的草坪。之后,是恍然大悟的喜悦。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还有什么比原生植物更好?从审美的角度,又有什么比野趣横生更动人?最后,却是沮丧,如同我跟博友DuDu的留言,在日本的每一天,我都在享受;每一天,我都在沮丧。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在街心花园、在小区,在每一个绿化带铲去野生植物,铺上一块块昂贵又费心费力的草坪,真的漂亮吗?当原生植物消失的时候,那么原生动物呢?我们的生态链呢?
▼23
这一回,我一眼就看到了地上的“年”,一种可以放入艾青团中增加香味,同时有一点点苦的草,这在上海几乎已经灭迹了。然后,我发现了这只可爱的褪蝉壳。
▼24 抬头,初樱已绽一二分。

—————————————————————————————————————————————————
发现最近唠叨话很多,先摘抄一段:二条城内部环境当中的各类元素全部保存着原始的材料、肌理和构造状态,不容有任何的改变,必要的维修工作也尽可能地做到保持其原质、原型、原色的做法,完全实现了“真实而准确”保留的目的。在城内院落里的地坪上,依旧按照古城最初所采用的方式,在上面散铺着大片细碎的白色沙砾。外部空间控制也较为完善。虽然古城处于京都城市的一侧,在其旁边也有不少现代建筑物,但是对其周边建筑的高度加以控制,一般只有三到五层,而且对于新建筑的体量、色彩和建设规模的控制极为严格而周全,同时又规定二条城保护范围外部建设的建筑物与二条城之间设置了道路和绿化带,使得古迹和新建筑之间保持着较大的间距。因此,处在二条城内的任何一个位置上都不会有外部的建筑物进入视线,从而避免了外界对古城内部的干扰。
▼25
在仁和寺,我看到正在修葺、涂窗纸的工作人员。坚持传统,还旧以旧,还旧以洁,我们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