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4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系蒙语,“巴丹”是由“巴岱”演变而来,传说古代曾有一名叫巴岱的人在此居住;“吉林”的意义有两说:一说是由藏语“哲让”演变而来,意为地狱,另一说指它是数词“六十”——这片沙漠中湖泊众多。考古学家在沙漠腹地已经发现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陶瓷碎片,证明了3000—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历史上,尤其在清代,这里是囚徒流放之地。
巴丹吉林一般的行程有一天、三天以及穿越,穿过沙漠到额济纳需要一周的时间。衡量了许久,选择了三天的行程。

从嘉峪关出发到金昌,再乘坐拥挤的公交车摇摇晃晃到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已经是晚上了。
第二天一早,事先联系好的包车司机小宝如约接上我们前往沙漠。
没想到,沙漠也会有如同入口一样的存在。当我站在这里,面向着沙漠,有一种站在空间门前的感觉。

巴丹吉林和我想象的沙漠并不一样,不纯粹是一望无际的沙粒的堆积。这里有不少植物,沙蒿、绵刺、梭梭、沙葱……遍布脚下。
这里还有大大小小湖泊144个,不过,大多数都是盐水湖。单个湖泊的面积在1-1.5平方公里之间,有的深度达六米多。如同西北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湖都称为“海子”。
巴丹湖是其中少有的淡水湖,相对临近镇子,如今是巴丹吉林科学考察的基地之一。

离开巴丹湖,就算真正进入沙漠了。舒缓的沙丘线条流畅,风过的痕迹优美清晰。狠狠地踩上两脚,如同雪地留痕,是人的劣根性还是童心呢?反正,我倒退着看沿途的脚印,窃喜地不能自已。

沿途,一个又一个海子,是一颗又一颗晶莹的水晶。



第一次看到屎壳郎,居然是在沙漠。这位悠闲得很,啥也没搬,就顾着一溜小跑。

蜥蜴是常客,就是保护色太好,经常被忽略。一被注意,“唰”一下跑得比眨眼还快。

还是骆驼好,个大还不怕人,站到它跟前还呆呆地。

即使离开了,还好奇地看着你。你跑哪它看到哪。

车辆行驶在沙漠的路径,并不是我想象的沙丘间的低缓处,而是倾斜着贴在沙脊下方靠惯性滑行。一旦在不知名的地方停下,很容易陷沙。还有一个行车的艰难之处在于,密密麻麻的小型灌木刺很容易戳破轮胎,因此,一旦进入沙漠,轮胎都要放气,备胎也一定要两个以上。两辆车同行也是安全保障之一。
小半天之后,小宝说:“没晕车的话,我们来玩玩吧!”
玩什么?云霄飞车。巴丹吉林的五大特色之一就是沙丘多,高度200~300米的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最高的沙丘达500米。即使行驶在沙脊下方可以使车辆的起伏度最小化,也常常遇到车头朝天只见白云,瞬间车头冲下不见大地的状况。坐在副驾驶,简直是惊喜一个接一个,手心冒汗、心跳到喉咙口。我们不得不轮流享受前排待遇,实在是太刺激了!
在急刹车的惊叫里慢慢走下车,看到车辆停下的这个位置,底下是60度的长距离斜坡。双腿发软之后,就是迎风胀大的豪情。

小宝告诉我们,沙漠,尤其是巴丹吉林开车需要技巧。譬如这样连绵的沙坡,很容易发生飞车或者陷车。车速太慢,就会陷车开不了。车速太快,遇到这样的下坡就会飞出去。

傍晚时分,小宝带我们到这里看日落,水面如镜倒影。
看日落需要付出劳动,坐了一天车,现在就要劳动双腿了。我是懒人,还有些许的平衡失调,鼓了半天勇气,看大家走得都很好,才深一脚浅一脚地出发。

爬行沙丘的要点是两脚外八走沙脊,走得那个辛苦。到得山顶,月东升日西斜,正是好时候。

我走得像笨拙的狗熊,张望犹疑。可小宝,无论哪里都如闲庭散步。

看,底下就是我们的车。

太阳一点点收回光线。

没入地平线那头的沙丘。


沙漠坠入梦乡,一如亿年前,地球的初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