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凉食煲仔

(2010-09-03 20:34:43)
标签:

粤菜

火锅

煲仔

西餐

生啫

鸡煲

何贤记

老何

美食

分类: 何贤记菜品

    入秋,天气转凉,能够热身的菜品,或者是火锅,或者是煲仔。自己的店,如果上电火锅,怕电不够,只能是少部分熟客来了,我亲自照顾才敢上;对大多数食客,还是煲仔比较方便。

    最近推了两款煲仔,一款是生啫鲶鱼,一款是生啫滑鸡。

先说说什么是生啫

    生啫,属于煲仔类,广东菜的传统做法;在烹饪时使用的是煲,在烧热有油的煲仔后,将食物主材及配料姜、葱等放入煲中时,食物发出“啫啫”声音,所以叫“生啫”,也就是用煲仔自身的热力,将食物做熟

    生啫菜的做法:啫啫菜的做法,说法很多,有人说是由西餐的铁板菜式转变而来,也有人说是由粤菜厨师研发的,但是现在的大部分粤菜餐馆里都有这样的菜式。本期小店在大众点评网上主推了两款生啫菜搞特价,大家不妨去登录点击下载,到店内试吃下。
    生啫菜的味道好坏,主要在于调酱。生啫酱在网上可以查到很多配法,老何也在这里给大家说说我的“生啫酱”,原材料有海鲜酱、柱侯酱、花生酱、沙茶酱、南乳、生抽、老抽、酱油、白砂糖、色拉油、绍酒或黄酒,混合搅拌均匀即可。简单吧~ ~(但是其中可有我的绝活呢,顶级机密!)

原料:三黄鸡 一只

配料:紫皮洋葱、青、红椒、姜片、沙姜、蒜仔

做法:首先鸡洗净,沥干水分,斩件;

1. 将配料洋葱、大蒜剥皮,洗净备用;

2. 斩好的鸡放在盆中,调味生啫酱,搅拌均匀腌制30分钟;期间的秘诀是要用手给鸡做最少3分钟的“按摩”以求入味。

3. 将油放入砂煲中,大火烧热后,看到有烟冒出时将洋葱、蒜、姜片配料放入煲中,翻炒出香味。

4. 再将腌好的鸡块和青、红椒放入,用筷子翻炒片刻,待鸡表面呈熟色后将绍酒淋入,加盖改小火慢煲15分钟,汁收稠即可。(有照片的(⊙o⊙)哦)

整只三黄鸡

秋凉食煲仔
斩件
秋凉食煲仔
斩好的整只鸡
秋凉食煲仔
将油烧热,直至冒青烟

秋凉食煲仔
炸蒜子

秋凉食煲仔 将原材料下锅
秋凉食煲仔 盖盖子,十五分钟后再翻
秋凉食煲仔 出锅喽
秋凉食煲仔  
   煲仔菜要做得味道正宗,真正是鲜汁鲜味,嫩滑浓纯。尤其在揭开煲盖的一刹那,“吱吱”之声跃然入耳,接着便会闻到煲仔中传出来的绝美香气。。。皮爽,肉滑,豉油香,热辣辣,让人垂涎欲滴。。。

    广东人吃煲仔菜时,吃到最后,往往会拿些生菜叶来涮着吃,生菜吸足了煲仔的汁,菜香浓郁,又很爽口,才是一个好的结尾。

 

    说起煲仔,有两个词也可以同大家“煲”一下,“砂煲兄弟”以及“同捞同煲”,借势也推广一下广东文化。

    同捞同煲,原本是一套香港励志式剧集,背景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资源贫乏,人浮于事,困难重重;但他们都能够咬紧牙关捱下去,打造香港的美好前程。“无惧末路,不畏穷途,咬紧牙关,绝处寻生路!”正是《同捞同煲》的宗旨,也是一班来自社会低下层的同屋共住,凭着双手,努力向上的香港人的写照。

    砂煲兄弟,指长期在一个砂锅(南方叫煲)里吃饭的兄弟,比喻长期在一起干事业或经营一个公司、亲热如兄弟的人。

例句:

1、两名小学时已是同窗,现时又同捞同煲的好友。

2、砂煲兄弟有福同享,一起赚钱共同富裕。

——网络摘抄

 

    广东话经常会说“捞”字,不过这个“捞”有赚钱之意,广东人做生意讲究团结,所以他们说“同捞同煲”,意喻着有钱大家一起赚。再引申开去,也常说“捞世界”,倒有几许闯荡世界赚大钱的魄力。如今的广东人,还真地通过饮食这个媒介,将全新的“捞”文化带了过来。在沪上正流行的“捞捞坊”火锅店,店里贴着六个“捞”:捞运气、捞财气、捞事业,捞亲情、捞友情、捞爱情。听老板说,也是从其他店家得到的启发,把店里的宣传语改成了“捞”系列,看来,实干的广东人,想要给原本这个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上海“捞”文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广东人爱用“捞”字,最是家常。“捞饭”(即是拌饭)这东西,酱油也是捞,鱼翅也照捞。从一个“捞”字就能读尽广东人生活中朴素的真味。“捞世界”是广东话出外闯荡的意思。不得不佩服第一个用这个词的豁达和幽默感。但凡中国人,“根”的情节总是很严重,一离开家乡就会有种天生的幽怨,就要抒发“身在异乡身是客”之类的情感。所以如这种“捞世界”一样乐观积极的情绪就更显难得。如果世界都可以尽我“捞”,那么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一点挫折算不了什么。
  当然,“捞”字在广东话里也有不好的意思,“捞家”指的是专门投机,做偏门生意的人。“捞女”专指风尘女子。“捞佬”带点贬义,特指北方南下的人,有“老兄”一词音译的说法。但如果知道著名香港演员罗嘉良花名(外号)“捞家”,就会发现“捞家”也许并不是什么很贬义的用词。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被褒用的次数越多,本身的贬义涵义也就渐渐单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